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6(1 / 3)

第二章學生科普閱讀故事6

47.開普勒的天文學貢獻

1560年,天文學家預告8月21日將有日食發生。正在大學讀書的丹麥人第穀對那些天文學家的神機妙算很是佩服,從此之後,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天象觀測和研究。1600年,第穀由於身體原因,再也不能爬起來工作了,因此急忙從德國招來一個青年繼承他的事業,這個幸運的年輕人就是開普勒。

1601年,第穀老人身體徹底不行了。那天他費力地睜開眼睛,對守護在他身邊的開普勒說:“我這一輩子沒有別的企求,就是想觀察記錄一千顆星,但是現在看來已不可能了,我一共才記錄了750顆。這些資料就全部留給你吧,你要將它編成一張星表,以供後人使用。為了感謝支持過我們的國王,這星表就以他的名字,尊敬的魯道夫來命名吧。”

第穀讓開普勒更湊近些:“不過你必須答應我一件事。你看,這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天體運行以及天文現象的解釋眾說紛紜,各有體係。我知道你也有你的體係,這個我都不管。但是你在編製星表和著書時,必須按照我的體係來。”開普勒心中突然像被什麼東西敲擊了一下,但他還是含著眼淚答應了老人的請求。老人聽見了他的承諾便溘然長逝。開普勒痛哭流涕,並暗暗發誓,一定要完成第穀生前的願望。

在第穀工作的基礎上,開普勒經過大量的計算,編製成《魯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顆恒星的位置。這個星表比當時的其他星表要精確得多,幾乎沒有改變地一直流傳到今天。後來,開普勒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提出了開普勒定律,使那雜亂的行星們,頓時在人們眼裏顯得井然有序起來。開普勒後來被人們譽為“天空的立法者”。

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獲得了成功。開普勒同樣也是這樣。

48.哈雷發現彗星周期

1682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正在進行南天觀測,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顆巨大的彗星。

當人們都茫然失措、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恐懼時,哈雷卻連夜對這個一生中差不多隻能見到一次的怪物進行觀察,獲得了更直接更詳細的觀察資料。哈雷一直有一種直覺——他正在研究中的3顆彗星應該是同一顆,但找不到十分可信的證據。

在1684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哈雷躺在床上思考著彗星的問題,不知不覺就睡著了。迷迷糊糊之中,哈雷突然看見那三顆彗星像三個小人一樣蹦蹦跳跳地走到他的麵前,一邊走似乎還在一邊哼著歌。快到眼前的時候,三個小人突然站住不動了,並且迅速排成一排,忽然又快速變成一個三角形。

哈雷醒來後,夢中的三個小人一直在腦海中盤旋,那個清晰的三角形,印象是那麼深刻。於是,哈雷立刻把彗星出現的年份按三角形排列出來,頓時驚呼道:“我終於發現了,我發現彗星的規律了。”原來,三個年份1531,1607,1682分別間隔了76年和75年。為了證實夢中啟發的規律,哈雷又開始分析更早的彗星曆史資料,果然又發現每隔75或76年就有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出現。

1720年,哈雷正式公開宣布自己的發現:人們於1682年觀測觀察到的那顆大彗星,實際上就是1607年出現的彗星的又一次回歸。最後,他還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底或1759年初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果然,1758年12月25日,聖誕之夜,哈雷彗星如期而至……

哈雷的預言震動了整個歐洲,哈雷夢中的奇遇更讓科學界的人們一直津津樂道。

49.哈雷和牛頓互相求教

1684年,年輕的天文學家哈雷去拜訪牛頓。當時,哈雷在研究彗星軌道,他非常奇怪,為什麼彗星的軌道是非常扁的橢圓形,與其他星體大不相同?

哈雷來到牛頓家中,發現在牛頓房間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太陽係圖》,圖的中間是太陽,四周畫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以及它們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有的行星旁邊還畫著衛星。這就是當時人們所能夠知道的太陽係的全體成員。牛頓熱情地歡迎他:“我很高興見到您。我正有個困惑的問題要向您求教呢!”哈雷吃了一驚:大名鼎鼎的牛頓竟會向我求教!他恭敬地站著說道:“尊敬的牛頓先生,我是因彗星的問題來向您求教的。我怎麼能解答您感到困惑的問題!”

“你在研究彗星?很好!不過我想我們還是先談談行星吧。我們已經知道,行星都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牛頓指著牆上的《太陽係圖》說,“不過我們仍然不了解,為什麼行星不會脫離太陽,飛往更遙遠的空間呢?”哈雷心想,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便說這可以用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解釋。“那麼,”牛頓又說,“太陽為什麼不把行星吸引到自己身上,也像地球吸引蘋果一樣呢?”哈雷沉思了一會兒,搖了搖頭。

最後,他們把話題轉到彗星上麵。牛頓說:“哈雷先生,請您再想一想,您所要研究的彗星,不也是太陽吸引過來的嗎?可是它並不會跌到太陽上麵去,而也有它自己的軌道。我們能不能算出它的軌道呢?”牛頓的話雖然沒有直接解答哈雷提出的問題,但是給了哈雷很大的啟發。從此以後,哈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力問題的研究之中,進行了種種複雜的計算。他後來的研究,對牛頓也有所啟發和幫助。

哈雷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教徒,而牛頓卻因為發現了三大定律,而與哈雷的看法迥然不同。他們經常在一塊辯論。

有一天,牛頓到哈雷家做客,發現哈雷的客廳裏放著一個精美的太陽係模型。牛頓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模型。這個模型實在是非常奇妙,隻要用手一拉上麵的拉杆,6大行星(當時隻發現了6個大行星)便開始自轉,並且繞日公轉。牛頓對這個模型有點愛不釋手,問哈雷:“這個太陽係模型是誰製造的呢?”哈雷想了想,回答道:“它是自然存在的。”

“不可能。”牛頓反駁道,“這麼奇妙的模型肯定是出自哪個能工巧匠之手,它怎麼可能是自然存在的呢?”哈雷反問道:“這個模型比起現實中的太陽係不知道要粗糙多少倍,你既然認定這個模型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為什麼就不相信現實中的太陽係出自一個更高智慧的生命之手呢?”

牛頓聽了哈雷的問話之後,陷入了沉思。他想到自己的三大定律,並發現了一個問題:地球之所以能夠繞日公轉,那是因為太陽的引力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離心力達到了平衡。但是,地球的公轉要想啟動,那麼就必須首先給地球一個力,不然的話地球無法轉動。在地球繞日公轉之初,是誰給了地球這個力呢?牛頓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提出:現實的世界這樣井井有條,是否真的存在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是否是上帝給了地球這個力呢?

後來,牛頓認為:上帝是宇宙運動的第一推動力。當然,現在看來,這個觀點顯然是錯誤的,但是牛頓的疑問,為天體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愛因斯坦的理論,以及大爆炸的理論,都得益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50.羅蒙諾索夫發現金星上的大氣

金星淩日的天象是十分罕見的,從1882年12月6日發生後,到2004年6月8日才再次出現,整個20世紀中沒有發生過一次!所謂金星淩日,就是金星從地球與太陽之間經過,人們在地球上可見到一個小黑點徐徐穿過太陽表麵。天文學中,往往把相隔時間最短的兩次金星淩日現象分為一組,這兩次淩日現象間隔8年,但兩組之間的間隔卻長達100多年。幸運的是,在2012年6月6日,我們將看到本世紀最後一次金星淩日!

1761年的淩日觀測過程中,俄國著名學者羅蒙諾索夫將望遠鏡對準太陽,仔細觀察了金星在日麵的移動現象,見到金星進入和離開日麵的時候,日麵圓邊都會抖動一下,由此他意識到這是金星存在大氣的表現,斷言金星四麵被大氣包圍著。他因而成為了第一個發現金星上有大氣存在的人,這也是人類首次知道其他行星也有大氣存在。

同時,一位名叫勒讓提的法國天文學家為了觀測金星淩日,不遠萬裏來到印度。6月5日,他在印度洋上的一艘船上進行了觀測。由於風浪較大,船晃動得非常厲害,他得到的觀測資料沒有任何科學價值。勒讓提沒有灰心喪氣,他知道8年後還可以看到下一次淩日,於是就耐心地等待。終於,1769年6月3日到來了,可就在金星走進日麵前的十幾分鍾,突然天上下起了大雨,把勒讓提澆得像個落湯雞。等雨停了,淩日也已結束了。這意外的撲擊使他心灰意冷,一度病倒在床,幸虧當地居民悉心照料,才使他逐漸好起來。1771年,當勒讓提兩手空空返回故土時,驚訝地發現親屬們已瓜分了他的財產,連科學院院士的位置也為他人補缺了。勒讓提最後落了個一無所有的下場。

51.腳夫沙普利發現了銀河係的中心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太陽不是銀河係的中心。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第一次明確提出科學依據,論證這個觀點的,竟然是一名腳夫!沙普利原是美國南方山裏麵的一名腳夫。由於紐約天文台搬到了沙普利的家鄉,工作人員便長期包下沙普利的騾子,進行搬運工作。幾年過去了,新的天文台建好了,沙普利也就留在天文台工作了。

一天,沙普利正在整理他拍的星空照片,突然,一個想法闖進了他的腦海。沙普利想,如果所有的星星都是同樣亮的,那麼我們看到的星星亮度的不同,就可以代表它和我們之間的距離不同。星星其實都是一樣亮的嗎?當然不是。但幸運的是,星星數目巨大,所以從整體上說,星星是差不多亮的。基於這個想法,沙普利通過長期的觀測,終於在1915年創立了造父視差法。根據這個方法,他測定了銀河係內近百個球狀星團的距離。1917年,沙普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2.5米望遠鏡,研究當時已知的100個左右球狀星團。他統計出,其中三分之一在人馬座內,90%以上位於以人馬座為中心的半個天球上。於是他提出,各球狀星團組成了銀河係這個龐大的天體係統。這個係統的中心在人馬座方向,太陽離這個中心約5萬光年,所以太陽並不是銀河係的中心。這一見解破除了把太陽看成銀河係中心的傳統觀念,為建立銀河係的正確圖像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