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割下自己住宅周圍的青草,把它放到幾個大瓶子裏,並且倒上酒精,讓葉綠素和其他的有機物都溶解在酒精裏。等葉綠素全部溶解以後,再讓溶液通過裝有各種吸附劑的吸附柱,利用吸附柱對各種物質不同的吸附力,把其中雜質一一吸附幹淨,剩下的經過反複結晶,就得到葉綠素的純品了。
威爾斯塔特在提取葉綠素以後,又繼續做實驗,分析它的成分。經過反複化驗,才弄清楚葉綠素是由四種非金屬元素碳、氫、氧、氮和一種金屬元素鎂五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接著,他對每種元素的含量一一作了測定。
威爾斯塔特在提取葉綠素的同時,還發現高等植物的葉綠體中含有兩種葉綠素:一種是藍綠色的,叫做葉綠素a;另一種是黃綠色的,叫做葉綠素b。葉綠素a和葉綠素b猶如兄弟倆,它們的成分相差無幾,而且都有吸收太陽光的本領。隻在內部結構上和吸收不同波長的光線方麵,有一點點差別;不過,正如前麵所說,葉綠素b是輔助色素,隻有葉綠素a才能進行光合作用。
威爾斯塔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苦戰了十個年頭,才完成這項課題。他在總結成功的經驗時說:“研究科學最大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研究學問應從最難的地方入手,因為在深究難題的過程中,許多枝枝節節的小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真是字字珠璣,道出了治學的真諦。
瑞典科學院為表彰威爾斯塔特取得劃時代的功績,於1915年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金。
威爾斯塔特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後來和另一位科學家費雪共同合作,進一步探索了葉綠素的內部結構,又為科學事業做出了貢獻。
勤奮的費雪
從威爾斯塔特成功地提取葉綠素以後,科學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葉綠素的內部構造上。因為隻有掌握了它的具體結構,才能進一步進行人工合成葉綠素的研究。雖然威爾斯塔特提純並且測定了葉綠素的組成成分,但是沒有弄清楚這些成分的排列方式。這就好像人們隻知道裝配機器的部件,卻不了解整部機器的構造而還是製造不出整部機器來一樣。
費雪繼威爾斯塔特之後,進一步探索葉綠素內部的秘密。他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終於揭開了葉綠素內部化學結構的秘密。
費雪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1881年,小費雪出生在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德國美因河畔。二十三歲那年,費雪大學畢業以後,就來到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老費雪的實驗室工作。
當時,老費雪正在研究糖類化合物,意外地發現一種叫做肼的化合物〔jǐn〕肼。肼是有毒的物質,在實驗中老費雪曾多次中毒暈倒在實驗室裏。這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深深地激勵了年輕的費雪,使他懂得隻有不畏艱險,孜孜不倦的人,才能攀登科學高峰。
於是,年輕的費雪就帶領一個實驗小組,對葉綠素分子的結構進行測定。由於這項工作十分複雜,要一點一點地分離,一次一次地測量,來不得半點浮躁和粗心,因而有些成員沉不住氣了,就半途而廢,先後退出了實驗小組。然而,費雪並不氣餒,他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堅持實驗。他像工人拆卸機器零件那樣,把葉綠素一部分一部分提取出來分析、研究,終於發現葉綠素是由四個叫吡咯的小環組成的一個叫卟啉的大環〔吡咯bǐluò、卟啉pǔlín〕,大環的中央有一個鎂原子。這就好像機器的四個零件組成一個總部件,零件之間用鎂做“橋梁”彼此連接起來。正是因為有了它才使“工廠”的動力太陽光能像運輸卡車那樣一輛輛地通過鎂“橋”,送往“車間”,把“機器”發動起來,進行生產。
費雪還發現,植物葉綠素的結構和動物血液中的血紅素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隻是葉綠素的中心是鎂原子,而血紅素的中心是鐵原子。這個有趣的現象告訴我們:動物和植物有共同的祖先。後來,由於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生物的進化,才使動植物分家。在這兩種重要的色素結構中,隻是換上各自需要的不同“橋梁”,履行不同的功能罷了。
費雪在測定葉綠素結構的過程中,光是實驗的原料就用了幾十噸;每一個實驗成果的取得都要通過幾百個化學反應,經過幾千道關口。他力求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方法進行實驗。有時候,他為了測定一個反應數據,竟要用上幾個月的時間。就這樣,費雪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地奮鬥了30年,才把這個號稱“頭等化學難題”——葉綠素的結構攻下來了。這中間凝結了科學家的多少心血啊!難怪他在1930年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激動地掉下了晶瑩的淚珠。
化學合成大師
葉綠素的內部結構研究清楚以後,科學家們又集中攻破了關於人工合成葉綠素的新課題。是誰走在前邊呢?美國化學家伍德沃德經過幾年的苦心鑽研,破天荒地合成了葉綠素。
伍德沃德繼續費雪的實驗,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先後合成了四個吡咯小環,然後,像高級焊接師那樣,小心翼翼地把四個吡咯環“焊接”在“鎂橋”上。這部奇妙的“機器”十分嬌嫩,連接每個“零件”和“部件”都必須十分小心,有條不紊,一絲一毫也不能有差錯,否則,就得全盤返工。伍德沃德在合成葉綠素的過程中,還發明了許多試劑來保護和檢查每一道工序。經過四年的奮戰,終於在1960年人工合成了葉綠素。人工合成的葉綠素和從綠葉中提煉出來的葉綠素不但物理、化學性質相同,而且還有同樣的生物和光合作用的活性。
伍德沃德被人們稱頌為“化學合成大師”。葉綠素的合成和胰島素、核酸的合成一樣,是近代有機物合成的三大成就。
伍德沃德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和他從小立誌做個化學家分不開的。
伍德沃德出生在美國波士頓一個職員的家裏。他從小就立誌向富蘭克林、愛迪生等前輩科學家學習。念小學的時候,他就酷愛化學,常把零用錢節省下來,購買化學藥品和簡陋的儀器,在家裏的地下室,辦起一個小小的“實驗室”。假日,他就一頭鑽進實驗室,專和試管、燒瓶、藥品打交道,沉醉在這個有無窮樂趣的小天地裏,甚至往往忘了吃飯。進中學,他就贏得了“小化學家”的渾名。大學一年級時,他在化學方麵顯示了獨特的才能,被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稱為出類拔萃的化學天才。
40年代,他最先合成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後來又合成了番木鱉堿,從而嶄露頭角。50年代,又合成了膽固醇。到了60年代,他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葉綠素。1965年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金。
當時,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他鄭重地說:“縝密規劃,力促其成。”也就是說,在進行研究之前,要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周密部署,訂出規劃,並且利用一切先進的工具、儀器、方法等等。這句話應該成為科學工作者的座右銘。
從威爾斯塔特提取葉綠素、費雪測定葉綠素結構到伍德沃德巧奪天工地合成葉綠素,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科學家嘔心瀝血,艱苦奮鬥,才逐步揭開“綠色工廠”的秘密,特別是葉綠素合成,為人工模擬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開辟了光輝的前景。
在植物體裏,由葉綠體合成葉綠素。合成的步驟和動物血液中的血紅素合成很相似。隻不過合成葉綠素需要加入一個鎂原子。可是,葉綠素的生物合成跟鐵也有關係,當培養植物的土壤中缺乏鐵的時候,葉綠素就不能合成,葉片上出現“缺鐵現象”。如果往葉片發黃的盆花裏加入一些硫酸亞鐵,葉片就慢慢地恢複綠色了。至於鐵在什麼步驟以什麼形式參與葉綠素合成的,目前還不清楚。
希爾試驗
葉綠體在葉片細胞中,隻要有太陽光,它就能正常生產。能不能把它從綠葉中搬出來生產呢?
19世紀中期,有許多科學家力圖把葉綠體從活細胞中分離出來,看看它能不能繼續生產。可是,實驗接二連三地失敗了。他們發現葉綠體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也不能放出氧氣,光合作用立即停止。於是,有人振振有辭地說:“葉綠體隻有在上帝創造的生命體內,才能賜給眾生食物。”
年輕的英國科學家希爾,不相信這種宗教胡說。但是,葉綠體從細胞中分離出來以後,到底還能不能繼續進行光合作用呢?他決心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1939年秋天,希爾采集了幾十片野芝麻的綠葉,細心地撕去葉脈,把葉子切成碎片,放進研缽中,加上30毫升食鹽磷酸鹽溶液和少量的石英砂,用力研磨後,用兩層紗布濾去殘渣。把濾過液裝進試管,在小離心機上旋轉半分鍾,然後除去砂粒和碎葉片。再把剩下的濾過液離心旋轉以後,在試管下部沉澱下來的就是葉綠體了。最後,再取5毫升的食鹽磷酸鹽溶液,把葉綠體倒進去,葉綠體就懸浮在鹽溶液中,從而做成了葉綠體懸浮液。
接著,希爾用兩隻試管,各裝進2毫升葉綠體懸浮液,再分別加進去1毫升黃色的草酸鐵溶液。然後,把一隻試管放在陽光下照射,另一隻放在暗箱裏。3分鍾以後分別取出,放在沸水中加熱兩分鍾,再放進離心機裏旋轉,使葉綠體沉澱。
取出試管以後,看到照光的溶液變成了桔紅色,而暗箱裏的那隻試管顏色沒變。桔紅色的溶液是什麼呢?原來,陽光照射葉綠體以後,經光合作用放出的氧和草酸鐵進行了化學變化,使得黃色的草酸鐵變成了桔紅色的草酸亞鐵;在暗箱裏的葉綠體沒有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試管裏的顏色沒改變。同時,希爾還測到了在陽光下的那隻試管裏放出了氧氣,不過數量很少。這個轟動世界的“希爾實驗”證明:“車間”搬出來以後照常可以生產。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希爾在提取葉綠體的時候,把葉綠體的外被膜也就是“車間”的“圍牆”給破壞了,進行卡爾文循環的酶流了出來,這樣就不能和二氧化碳結合了。以後,科學家們細心地用種種方法保護了葉綠體,在試驗過程中不使“圍牆”破壞。這樣搬出來的“車間”,還是能夠和二氧化碳進行化學變化的。
希爾把葉綠體從細胞裏搬了出來,這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起了突破作用。首先是他把細胞給打開了,這對於後來深入地研究光合作用內部反應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