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生地球奧秘的科學探索1(2 / 3)

8.熱異常是地震的前兆嗎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北京等地天氣異常炎熱。從我國曆次地震來看,震前天氣突然變熱(無論春、夏、秋、冬)是一個比較突出、普遍的現象。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穀8級大震前,天氣特別炎熱;雖然是9月了,但還是炎熱難耐。

1925年3月16日,大理地震前,黃霧四塞,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見露,形成典型的幹、熱、陰霾的天氣。

1933年,四川省迭溪大地震,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日皆極晴朗炎熱,震前尤甚,下午二時半地震。夜間氣象陡變,狂風大作,暴雨忽來,十時許地忽又大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震區地麵解凍早,返潮春天來得早。氣象資料記載,震前數日,日平均氣溫從-13℃上升到12℃,升高達25℃。

1969年7月26日,廣東陽江地震,震前幾天,當地氣候很特殊,天氣特別悶熱,人感不適。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地震。二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但地震前幾天,天氣變熱;臨震前夜裏感到特別悶夜,不少人睡不著,風吹到臉上感到有熱氣。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地震前出現的近日最高溫,比曆年同期都高。

1974年5月1日,永善地震,地震前幾天特別悶熱,比6月份還熱。

“冷熱交錯,地震發作”、“久晴動,久陰動”、“早震晴,晚震陰”等諺語,都說明了天氣變化與地震的關係。但具體有多大關係,有什麼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9.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據統計,地球上沙漠麵積1535萬平方公裏,占陸地的10.3%,我國沙漠麵積11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的12.1%,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大。

那麼,麵積如此之大的沙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傳統的觀念認為,沙漠是地球上幹旱氣候的產物。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魯卡哈裏沙漠都集中在赤道南北緯15°~35°間。這是因為地球自轉使得這些地帶長期籠罩在大氣環流的下沉氣流之中,氣流下沉破壞了成雨的過程,形成了幹旱的氣候,造成了茫茫的大沙漠。

然而,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沙漠的成因,比如塔爾沙漠,它的上空濕潤多水,而且當西南季風來臨時,那裏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幾乎可與熱帶雨林相比,但它的地上卻是沙土遍野。於是有人提出,人類才是破壞生態環境、製造沙漠的真正凶手。

1957年,考古學家在撒哈沙漠找到了8000年前的岩畫,後來又發現了闊葉林樹種和化石,證明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在遠古時代曾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後來,由於人類破壞了原有生態,才形成了沙漠,幹旱隻是提供了形成沙漠的適宜條件。

有人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最初是很緩慢的,直至公元前5000年,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鋪天蓋地的黃沙,才使這裏變成茫茫沙漠。

也有人認為,人類不適當地開發自然,固然會使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是沙漠本身成為一種生態類型,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存在了。

到底是誰製造了沙漠?是人類還是氣候?還是人類和幹旱氣候共同製造了沙漠?還需要研究者們去繼續探求。

10.地光形成之謎

1983年12月29日晚9至10時左右,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一帶出現一道綠色的強光,由西向東跳動著。西邊龍王頂村和離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許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氣象工作者通過對鐵嶺縣所處地理位置和當天晚上天空狀況的分析,認定這種綠光屬於地光。地光是一種低層大氣發光現象。地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帶狀光、條狀光、片狀光、球狀光、火狀光和柱狀光等。地光的顏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通常看見的地光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顏六色;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有的又似一團火球,或沿地翻滾,飄忽不定,或騰空而起,懸在半空。但綠色的地光還是極為罕見的。

有人認為地光與地殼的組成有密切關係。高頻和低頻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殼中的岩石能夠產生很強的高壓電場,從而使空氣受激發光。

有人認為地光可能是由超聲波激發空氣而產生的。

有人指出,深層地下水的流動也可導致大地電流的產生從而引發地光。

還有人從大氣靜電場強度的變化和大氣中帶電離子濃度的變化來研究探討地光產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成因也絕不會是唯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說眾說紛紜,各持己見,還需要氣象專家繼續探究。

11.美洲的地下隧道之謎

在馬德雷山脈兩側科裏恩德斯以東約121千米處,遺留著遠古時期的地下城市。在那些建在地麵上的廢墟裏,每天的午夜或黎明時分,都可以聽到像敲響巨鼓的聲音,甚至在遠離這裏的太平洋上也隱約可聞。當地的印第安人認為,這令人恐懼和不安的鼓聲是從宏偉的地下寺廟傳來的。

在西班牙人入侵美洲100多年後,一位西班牙傳教士發現了中美洲危地馬拉的一條地下隧道,它似乎與南美洲庫斯科地下隧道相連。它位於普喬塔一個住宅區下麵,像是用水泥加圍而成,綿延至台克班的住宅區,長度約50千米。此後,一位猶太旅行家斯蒂芬斯,通過一位老祭司找到了一處洞穴。從這裏進去,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從危地馬拉西部到達墨西哥。在隧道中,他見到了用石頭鑿成的一座座尖頂拱門,斯蒂芬斯認為,這是美洲大陸最令人不可思議的謎,今天在南美秘魯的庫斯科市附近發現的地下隘道遣人凡向北可以直接通往利馬,向南還可以通往玻利維亞。從地圖上看,庫斯科距離利馬約600千米,而庫斯科到玻利維亞邊境約450千米,也就是說,蜿蜒在安第斯山脈地下的隘道長達1000千米以上。這些已發現的地下隧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性文化遺產。

對於美洲地下隧道的存在人們已不存疑問,而人們最想知道的是南美洲的古代人類是如何開鑿出規模如此浩大的地下隧道的。

12.南極不凍湖之謎

南極14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幾乎完全被幾百至幾千米厚的堅冰所覆蓋,零下五、六十度的氣溫使這裏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喪失了原有的功能。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極冷的世界裏竟然奇跡般地存在著一個“不凍湖”。

科學家們所發現的這個“不凍湖”,麵積達2500多平方公裏,湖水已遭到了極其嚴重的汙染,並有間歇泉湧出水麵。

為揭開此謎,前蘇聯考察隊利用電波器在他們基地附近厚達3000米的冰層下,又發現了九個“不凍湖”,這一新的發現使得對“不凍湖”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他們接著對這一“不凍湖”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和推測,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有的科學家提出這是氣壓和溫度在特殊條件下共同作用的結果。持這一見解的人指出:在這3000多米冰層下的壓力可達到278個大氣壓,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大地所放出的熱量比普通狀態下所放出的熱量多,而且冰在零下2攝氏度左右就會融化。另外,冰層還像個大“地毯”一樣,防止了熱量的散發,使得大地所放出的熱量得以積存,這樣在南極大陸的凹部就可以使大量的冰得以融化,變為“湖水”。

另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在南極的冰層下,極有可能存在著一個由外星人所建造的“秘密基地”,是他們在活動場所散發的熱能將這裏的冰融化了。

還有的科學家指出:這是個“溫水湖”,很有可能在這水下有個大溫泉把這裏的水溫提高了,冰被融化了。可有些人反駁說:如果這裏有溫泉水不斷流入湖裏,為什麼湖上的冰冠卻沒有一點融化的跡象呢?為解釋這一問題,人們在冰層上架起了鑽機,取出了冰下的樣品,發現湖底的水完全是涼的,這就說明了在湖下並不存在溫泉,湖水不是由於溫泉而熱起來的。

南極“不凍湖”的神秘現象至今沒有被破譯,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考察、研究。

13.南極熱水湖疑謎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個水溫很高的熱水湖——範達湖。這個湖最深處66米,水溫高達25℃,鹽類含量為海水的6倍多,氯化鈣的含量是海水的18倍。

關於這個湖的形成,一直有兩種學說爭論不休。

太陽輻射說認為,熱湖來自太陽輻射的積蓄。夏天,當強烈的太陽直射湖麵,太陽光中的短波光線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餘的輻射幾乎都被底層鹹水所吸收、蓄積,湖麵的冰層也產生一種“溫室效應”,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而氯化鈣這類的鹽類濃溶液能有效地蓄積太陽熱,南極熱水湖恰恰就是這種鹽類蓄熱的巨大的天然裝置。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然長,但陰天非常多,實際到達地麵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冰麵又反射了90%以上的輻射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使表麵水溫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底層的水溫增高。

地熱活動說認為,範達湖距羅斯海50千米,而羅斯海附近有活動的墨爾本火山和正在噴發的埃裏件斯活火山,表明這一帶地底岩漿活動是非常劇烈的,岩漿上湧現象很嚴重,受地熱的影響,湖水的溫度就會出現上冷下熱現象。這種解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國際南極鑽探計劃實施以後,科學家們發現範達湖所在的賴特幹侶區中並沒有地熱活動,這一學說也就宣告失敗了。

南極熱水湖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還有待研究。

14.岩石中的生物之謎

1818年,地質學家克拉克博士為尋找化石,挖洞至2英尺深時,在岩壁上發現一批海蠑螈的活化石,它們與當地生存的種群不同。其中有三隻保存得很好。克拉克小心地把它們從岩石上取下來,放在紙上,在陽光下曬,這種蠑螈居然活動起來。其中兩隻很快便死去了,第三隻卻看上去生命力很旺盛,克拉克把它放進水池,這小家夥很快便逃得無影無蹤了。

1851年,法國布盧瓦的一位工人從一塊重14磅的燧石中挖出一隻蟾蜍,人們發現蟾蜍在呼吸,並跳出凹窩想逃走。工人們把它逮住,連同凹窩送往當地的科學團體,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青苔床上。黑暗中,這小動物躺著,一動不動,一有光亮,它便想跑。如果把它放在燧石的邊緣,它便鑽回到自己的窩裏,把腿放在身體下麵,並特別留神那條初次移開燧石時受過輕傷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