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生地球奧秘的科學探索2(1 / 3)

第三章學生地球奧秘的科學探索2

21.海水會不會越來越鹹

海水之所以鹹,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麼這些鹽類究竟從哪裏來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侵蝕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鹽分不斷地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再彙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鹹。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鹹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鹹,海水中的鹽分並沒有增加,隻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曆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讚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總之,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越來越鹹?這還需要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

22.海洋中是否有“無底洞”

在希臘克法利尼亞島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愛奧尼亞海域,有一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在吸取大量海水的無底洞。

據有人估計,每天失蹤於這個無底洞裏的海水竟有3萬噸之多,曾經有人推測,這個無底洞,就像是地球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地形。

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石海洞鄉,也有這樣的一個大漏鬥。它的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山水聚至,其底部始終不積水。通常采用各種檢測手段,總是能夠重新找到消失於漏鬥裏的水流的遺跡,它們或近或遠總會在地麵上重新出現。可是,克法利尼亞島附近的海底無底洞卻與此不同,在那裏消失的海水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揭開這個謎,美國地理學會曾派遣一支考察隊先後兩次到那裏考察、試驗。第一次試驗毫無結果。第二次考察隊員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記號”。他們把130公斤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轉的海水裏。片刻功夫,所有的小粒塑料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深淵所吞沒。科學家指望這一次可以把秘密揭穿,希望能在附近或者更遠一些的海域找到一粒玫瑰色的塑料,但是,他們的計劃仍然落空了。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找遍了大海的每一個角落,但始終沒有發現那些玫瑰色的塑料到底在哪裏。因此,海底無底洞之迷至今尚未破解。

23.海底峽穀是怎樣形成的

人們經常會在大洋邊緣的大陸架和大陸坡上發現坡度陡峭、極其壯觀的海底峽穀。

有專家認為,海底峽穀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嘯侵蝕海底而成的。可是,在沒有海嘯的地區也發現有海底峽穀,可見,海嘯之說不能用來解釋所有海底峽穀的成因。

另一種說法海底峽穀是由河蝕造成的。他們認為這些海底峽穀所在的海底過去曾經是陸地,河流剝蝕出的陸上峽穀,後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麵上升,才被淹沒於波濤之下成為海底峽穀。

1885年,科學家發現,富含泥沙的羅納河河水注入清澈的湖水之下,沿湖底順坡下流。以後科學界把這種高密度的水流稱做濁流。1936年,美國學者德利在閱讀一篇描述日內瓦湖濁流現象的文章時,猛然意識到,海底峽穀很可能就是由海底濁流開拓出來的。攜帶大量泥沙,沿海底斜坡奔騰而下的濁流,應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

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洋地質學界通過深入研究,才得出濁流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的結論。

1952年,美國海洋學家希曾等人研究了1929年紐芬蘭岸外海底電纜在一晝夜間沿陸坡向下依次折斷的事件,判定肇事者正是強大的海底濁流。希曾等人還根據海底電纜依次折斷的時間,推算出這股濁流在坡度最大處流速高達28米/秒,在到達水深6000米的深海平原時,流速仍有4米/秒。自陸坡至深海洋底濁流長驅達數千裏之遙。這個理論逐漸被科學家認可。

但也有學者懷疑,海底濁流雖有較強的侵蝕能力,隻是那麼大的海底峽穀,僅靠濁流能否切割出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深度,仍是一個未知數。

24.大海在頭頂之謎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神秘事件研究家叫馬歇爾·卡爾多納,在美國古玩店中購賣了一份手稿,這部手稿記錄的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經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一天,挪威漁夫亞森和他的兒子乘一艘小小的機帆船向北行駛。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頭頂上的天空消失了,代之以碧藍碧藍的海水。船繼續行進,上下左右都是海水。又過了一會兒,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進入了一個長夜無晝的世界。突然,他們看見了另一個太陽,也許稱為“地心的太陽”更恰當些。逐漸地,周圍亮如白晝,海水前方出現了陸地。他們隱約分辨出陸地上生長著綠油油的植物,甚至還有動物。

一年後,亞森父子平安地回到了故鄉。他們向鄰居敘述了那個國度裏的情景。那裏住的都是些巨人,身高大約4米;那裏不僅有動物、植物和各種農作物,還有供他們使用的各種日常用具,其大小與巨人成正比;那裏的一粒葡萄大得相當於一隻普通的蘋果。

村裏人沒有一個相信他們的敘述。亞森隻能專程前往美國,向住在洛杉磯的喬治·埃馬森先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埃馬森根據他們的敘述寫成了這部名為《一位挪威漁夫的離奇》的書稿。

人真的會遇上這些事情嗎?挪威的北極探險家弗裏喬夫·南森證實,在北冰洋底下,似乎有一個由海水形成的巨大空洞。他從1893年6月開始,在北冰洋的浮冰上生活了一年半,成為第一個踏入北緯86度41分的人。他看到了北極圈內的許多奇異現象。其中,在北冰洋的冰海中有一片“開水”,這是一片在黑沉沉的廣闊冰海上的不反射天空光線的不凍海域。

這神奇的一切,真使人難以相信。

25.海底為何會下潛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海溝,它們的深度都在6000米以上。海溝附近經常發生十分強烈的地震。

1932年,荷蘭科學家萬寧·曼納茲利用潛水艇測定海溝的重力,發現海溝地帶的重力值特別低。這個結果使他迷惑不解,因為根據地塊漂浮的地殼均衡原理,重力過小的地殼塊體應當向上浮起,而實際上海溝卻是如此的幽深。經過一番研究,萬寧·曼納茲認為,可能是海溝地區受到地球內部一股十分強大的拉力的作用,所以才有下沉的趨勢,從而形成幽深的海溝。

地球科學家發現,在100~200千米厚的堅硬岩石圍之下,是熾熱、柔軟的軟流圖,在那裏不可能發生地震。之所以有中、深源地震,正是堅硬岩石圈板塊下插進軟流圈中的緣故。

這些中、深地震就發生在尚未軟化的下插板塊之中。海溝地帶兩側板塊相互衝撞,從而激起了全球最頻繁、最強烈的地震。也正因為洋底板塊沿海溝向下沉潛,才造成了如此深的海溝。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曼納茲的理論是非常正確的。

海底為何會下潛,至今也沒有定論,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索。

26.太平洋真的會關閉嗎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也是最古老的海洋。5億年前,地球就是由以太平洋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合成的一塊古大陸組成的。如今,歐亞大陸的大部分當時全是海洋。此後,太平洋逐漸收縮,伴隨的是大西洋的不斷擴張。自三疊紀(距今2.3~1.9億年)以來,大西洋從無到有,不斷擴大其領域;而太平洋卻節節“敗退”,地盤越來越小。經大地測量專家們測量得出,北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正以每年約1.9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也就是說,大西洋仍在逐年變寬,而大西洋隔壁的太平洋仍在逐年變窄。由於澳大利亞向北移動,印度洋海盆也在擴大。不加誇張地說,由於這些大陸板塊的蠶食,太平洋海盆正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消失。

前些年,地質學家們普遍有一種看法,由於大西洋的麵積不斷增大,太平洋將來很可能會在1~2億年之後被迫關閉。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地質學家利用電腦,對地球上各片大陸將來的漂移情況,進行了模擬推算。結果發現,太平洋目前的收縮隻是暫時現象,將來會對大西洋進行全麵“反攻”。電腦顯示,在1.5億年之後,大西洋將會被太平洋擠成“小西洋”,甚至有可能從地球上消失。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它們似乎在為奪取或保住“世界第一”的桂冠而頑強較量,至於最終誰贏誰負,至今還沒有一個可靠的觀點。

27.海底人之謎

人們在探索有無太空人的同時,又開始了對“海底人”的探索。那麼海底有“人”嗎?當代有些科學家認為,在海洋深處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著一些智力高度發達的“海底人”。近幾十年來,地球各大洋水域都曾出現過不明潛水物,它們為“海底人”的假想提供了探尋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