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學生古跡奧秘的科學探索2
20.盧浮宮之謎
盧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是法國曆史最悠久的王宮,這裏曾經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
盧浮宮博物館包括庭院在內占地19方平萬米,自東向西橫臥在塞納河右岸,整個建築古樸端莊、精致典雅。值得一提的是,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一座21米高的玻璃金字塔拔地而起,這就是由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博物館設計的新入口。這座“金字塔”設計別致、簡潔、明快,極富現代感,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盧浮宮內,用來展示珍品的數百個寬敞的大廳富麗堂皇,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致的浮雕,令人歎為觀止。
盧浮宮繪畫部集中了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畫家的名作,如拉斐爾的《園丁聖母》、弗羅內塞的《迦拿的婚宴》、提香的《田園合奏》等等。
盧浮宮藝術館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館建成的時間最早。大約在1800年開始對外開放,其藏品最多,大約有7000件,以法國王室的收藏品為基礎。
每年有500多萬人拜訪盧浮宮,最不能錯過的自然是“盧浮三寶”:《蒙娜麗莎》、《勝利女神》、《米羅的維納斯》,它們都是備受世人讚美的不朽作品。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多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有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裏亞、羅馬的藝術品以及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21.凡爾賽宮之謎
凡爾賽宮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
凡爾賽宮於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宮殿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四層大理石建築,中間為主殿,南北兩翼是王子及親王居所和行政官員辦公室、教堂和劇院等建築,規模、氣勢均冠絕一時。
來到凡爾賽的人,站在遠處遙望,立刻就會被凡爾賽宮氣宇軒昂的外觀所震懾。三條放射狀的馬路在宮前半圓形的大廣場上彙攏,鑲著金色國王徽記的宮門正對著廣場中央路易十四的馬上銅像;後方緩升的小坡上,是華美的王宮庭院。
凡爾賽宮整個建築由層層疊疊的宮殿構成,每個宮殿都彙聚了無數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心血,其中鏡廳最為突出。鏡廳室內用乳白和淺紫的大理石貼麵,廊柱則用綠色大理石貼麵,再加上鍍金的壁飾,尤顯華貴富麗。在長廊上,人們可以看到17扇拱形巨窗麵朝花園而開,而17麵落地鏡又與巨窗相對而立,這樣一來,窗外的陰晴雨雪、春花秋月、藍天白雲,全都融進了鏡子的景致裏。
凡爾賽宮的禦花園在現有世界皇家園林中更是首屈一指,它位於宮殿西側,總麵積達80平方千米。禦花園內以對稱的幾何線條排列著林木、筆直的河渠、高大的噴泉塑像等,這種設計在當時是首創之舉,是法國式庭園的典型。凡爾賽宮這座豪華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築成為了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22.巴黎聖母院之謎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集宗教、文學、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聖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今天的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由教皇亞曆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竣工。幾個世紀中,聖母院屢遭戰火破壞,後由建築大師維奧來·勒杜克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設計修建,工程曆時20年。
聖母院內整個教堂全長130米,寬47米,中部堂頂高35米。全部建築用石頭砌成,塔頂結構輕快,堂內空間寬敞給人一種秀麗、輕盈和流暢的感覺。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聖母院是“巨大石頭的交響樂”。
巴黎聖母院正麵為正方形,棱角分明,氣勢莊嚴。底層並排著的三個桃形門洞,雕刻有反映聖經故事以及天堂、地獄情景的浮雕作品。其中右側“聖安娜門”的中框上雕有公元5世紀時巴黎主教聖馬賽爾的像,拱肩是聖母和兩位天使。左側的“聖母門”中柱上雕有聖母聖嬰像,拱肩畫表現的是聖線生平。在門洞兩側,還有表現一年十二個月的圖畫以及聖徒和天使的雕像。三個門洞之上是一條長長的壁龕,人稱“國王長廊”,其上排列著28尊雕像,據說是耶穌基督的28任先祖帝王。法國大革命時期,這28尊雕像曾被誤認為法國國王的形象而遭難,後來又重新修複。
步入聖母院的正殿,空間異常空曠。中央巨大國格花窗的直徑為96米,是這一教堂內又一令人驚歎不已的作品。
聖母院唱詩台是由國王路易十三為感謝聖母賜於而修建的,喝詩台那音域宏大寬厚的管鳳琴將讚美詩美妙的樂章襯托得更加美妙。
23.雅典衛城之謎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位於希臘南部阿梯卡半島的西南。
衛城是雅典的心髒,坐落在老城中心一座15.6米高的小山丘上,故也稱“高城”。衛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56米,四周以城牆圍台。公元前5世紀雅典從波斯入侵的破壞中複蘇過來,並展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尤以市中心的雅典衛城建造得最為宏偉壯麗,並成為西方古典建築最重要的紀念碑之一。衛城修建之初是一位國王的城堡,重建後其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城堡變成宗教聖地,其上相繼建造了萬神廟,山門、勝利女神廟以及埃雷赫修神廟等宗教建築。今天,衛城經曆了2000多年的變遷,已不再是宗教聖地,而是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雅典衛城最著名的建築是帕特農神廟,它是公認的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紀念碑。此神廟矗立在衛城的最高點,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主廟,被認為是多立克柱式建築發展的頂峰。帕特農神廟的右側是著名的埃雷赫修神廟,它由三部分組成:西側是埃雷赫修工的墓室;北側是由6根愛奧尼式柱支撐的大廳;南側是由6位“少女”柱支撐的小廳。
衛城南麵的圍牆腳下有一個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劇場:酒神劇場。約公元前6世紀,一尊酒神的塑像被帶到了雅典,於是,古希臘人開始供奉這位狂飲與歡樂之神,並於日後建造了酒神廟及酒神劇場。劇場於公元前330年左右建成,當時可以容納17萬人,是雅典城中最大的劇場。
24.聖馬可廣場之謎
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古城,坐落在市中心裏阿托島上的聖馬可廣場,被拿破侖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
聖馬可廣場長175.5米,寬57米,麵積1.22公頃。地麵鑲嵌著彩色的光滑石板,三麵是大理石建的連環拱廊,另一麵是光彩奪目的聖馬可王宮。聖馬可王宮始建於公元8世紀,是不同風格、不同時代建築的聚合體,號稱“集西方文明大成的傑作”。
廣場正中是始建於公元829年的聖馬可教堂,公元11至17世紀曾補建修飾,1807年變成一個大教堂,成為威尼斯最著名的勝地。教堂的圓頂像一個洋蔥,拜占庭式的尖塔,內外有500多很大理石的柱子。門頂的正中,有13世紀來自君士坦丁堡的4匹鍍金奔馳駿馬雕像。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牆上布滿由石子、碎瓷和彩繪玻璃鑲嵌的華麗壁畫,光彩熠熠,美如仙宮,被稱為“世界最美的教堂”。
聖馬可鍾樓在教堂右前方,建於公元9世紀末,1902年曾倒塌,1912年照原樣複修。大部分用光滑的紅磚石砌成,共9層,高99米。乘電梯登頂,可以遍覽威尼斯全景。大鍾兩旁各站有一個銅鑄的摩爾人,一老一少,手執大錘,每到時辰,自動敲擊大鍾,洪亮的鍾聲響徹全城。特別有趣的是,中午12點的時候,鍾聲一響,在廣場覓食的一群群鴿子,驟然飛起,場麵很是壯觀,形成威尼斯的特有景象。
25.聖瑪利亞大教堂之謎
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德國西部的特裏爾城。
聖瑪利亞大教堂始建於1296年,式樣是按照當時歐洲流行的哥特風格建造的。教堂的大門朝西,麵對著洗禮堂,旁邊有一個高高的鍾塔,前麵是開闊的廣場,襯托著色彩富麗的石建築,顯得非常莊嚴氣派。
1365年這座輝煌的大教堂基本上完成了它的主體工程,但是剩下的中央歌壇上的八角形屋頂未能完工,由於它的跨度太大,整整擱置了半個世紀。1420年,教會最終采用了著名建築師伯魯乃列斯基的設計。他為了要使這個用骨架構成的大穹窿頂能夠在全城到處都能看到,所以在頂的下麵加上了一個12米高的八角形基座。穹窿頂本身高30多米,從外麵看去,像是半個橢圓,以長軸向上。伯魯乃列斯基親自指導了穹窿頂的施工,他采用了伊斯蘭教建築疊澀的砌法,因而在施工中沒有模架,穹窿的結構采用了骨架券的做法,一共有8個大肋和16個小肋,肋架之間有橫向聯係。穹窿的外殼做成兩層,在兩層之間是空的,並可容人上下,在穹窿頂的尖頂上,建造了一個很精致的八角形亭子,這亭子采用了古典的形式。小亭子與穹窿頂的總高有60米,亭子頂距地麵達115米,成為全城的重要標誌。全部工程於1434年完成,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技術成就。
中世紀時,天主教的教堂從來不允許用穹窿頂作為建築構圖的主題,因為教會認為這是羅馬異教徒廟宇的手法。而伯魯乃列斯基不顧教會的那些禁忌,滲透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與古典的手法,因此這個大穹窿頂的建成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的第一朵報春花。
26.艾菲爾鐵塔之謎
如果將巴黎聖母院作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麼,艾菲爾鐵塔就是現代巴黎的標誌。
艾菲爾鐵塔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鐵塔,位於巴黎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鐵塔的形狀呈四方“人”字型,下粗上細放射狀,氣勢雄偉。全塔重9000噸,由18000件預製鋼結構件裝配而成。
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工程師、世界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奠基人艾菲爾,是他提出了建設世界最高鐵塔的大膽設想,受到政府支持。艾菲爾不但親自設計,而且親自指揮40名工程師和300多名工人,於1887年元月開工,用兩年零三個月建成,正好趕上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的慶祝盛會,因而這座鐵塔以艾菲爾的名字命名。
一位數學家揚言,該塔在達到229米高之前將會坍塌。幸虧當時,已經負擔工程大部分費用的著名工程師埃菲爾簽字,同意由他承擔風險才使鐵塔工程得以繼續。鐵塔於1889年建成,全部工程曆時約兩年,花費比預算的要少幾十萬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