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學生未來科技生活的體驗4(2 / 3)

目前,國際上的許多財團都在參與開發全球個人通信係統的角逐。正在開發的係統中,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係統”尤其引人注目。

“銥係統”實際上是一個低軌道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網。衛星“星座”是由66顆運行在780千米上空的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這66顆直徑約1米的小衛星分布在6條橢圓形軌道上,每條軌道上有11顆。這些衛星發射出來的無線電波束,覆蓋了整個地球。當係統中的任何一部電話啟動時,與該電話機最近的一顆衛星和“銥星網絡”便會自動核實該機帳號及其所在方位。然後,用戶可以選擇利用蜂窩通信係統或衛星中轉與接力係統,把信息傳送到目的地。利用微波,信息在66顆衛星之間接力傳輸,其往返穿梭,與運動員的接力賽跑十分相似。在地麵上,一種叫“關口站"的地球站將“銥係統”與地麵的公用電話網連接起來,它使得地麵上的任何一部電話機、傳真機、尋呼機和數據終端機,都能通過“銥係統”與別的通信終端機建立起通信聯係。

為了進行全球個人通信,每一個用戶都有一個唯一的、屬於他自己的“個人號碼”。預計到2001年,持有個人號碼,加入“銥係統”行列的用戶可達180萬戶之多。如果加上其他類似係統的用戶,全球個人通信將會有相當的規模。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人類多年來美好的憧憬,不久將會變成為科學的現實!

35.未來信息戰爭

根據美國空軍的估算,摧毀一個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需要9000枚炸彈;在越南戰爭中下降為300枚;而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精確製導彈頭,隻需2枚。正如美軍的一位高級將領所說:“從來沒有哪個指揮官像我們的戰場指揮官那樣全麵而完整地了解其對手。”這充分說明,海灣戰爭的硝煙,已經向世界展現出了未來信息戰爭的一些端倪。

信息戰是在戰爭中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和信息武器的基礎上,構成信息網絡化的戰場,進行全時空信息較量的一種戰爭形態。

網絡化的信息偵察監視係統,使未來戰場變得“透明”,幾乎難有藏身之地。偵察衛星係統、機載艦載情報係統、地麵通信情報係統和夜視偵察係統,將構成全方位全天候的偵察監控。這些“千裏眼”、“順風耳”將敵方的一舉一動及戰場變化,及時、迅速、準確地反饋到信息處理指揮中心,為指揮員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海灣戰爭中,美國調用了6顆正在運行的衛星,專門發射了3顆可透過雲霧和夜幕進行觀察的成像衛星以獲取情報;13架預警飛機及多種遙控偵察機、60個地麵情報站和艦載情報係統,日夜監視伊拉克的信號和軍隊行動;偵察機的夜視熱成像儀在20千米高空可清晰地觀察人群和車輛的行動。

這還不算,信息技術還將主導未來戰爭的武器裝備係統。將小小的芯片嵌入武器裝備係統,使它們長上眼睛,形成各種智能化的武器和精確製導彈頭,將極大地提高精確度和殺傷能力,使作戰效能成倍增長。海灣戰爭中,美軍從千裏之外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直接攻擊伊拉克戰略縱深目標,命中率達90%以上。在攻擊某電站時,曾出現了第二枚導彈不偏不倚地從第一枚導彈炸開的彈洞穿入的奇跡。

美國的軍事專家認為,由情報、通信、指揮、控製和計算機構成的信息網絡係統,將左右戰場態勢。這個係統將偵察監視係統、信息武器係統、各參戰部隊乃至每個單兵及後勤保障係統聯為一體,從而使陸、海、空、天、電五位一體協調行動,對變化莫測的戰場實施控製指揮。作為戰場“神經係統”的信息網絡,既能有效控製“硬殺傷”,也是雙方進行“軟殺傷”的隱蔽戰場,如計算機病毒、點穴攻擊戰、信息截取戰、信息置換戰等。海灣戰爭中,美國間諜把一套帶有病毒的計算機芯片換裝到伊軍從法國買進的用於防空係統的電腦打印機裏,以此將病毒侵入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使整個防空係統陷於癱瘓。前不久,美國海軍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演習:一名年輕軍官在幾十個專家的眾目睽睽之下,用一台市麵上銷售的普通計算機,僅花費了2小時,就打進了美國海軍指揮網絡,並成功地奪取了參加演習艦隊司令的指揮權。這說明未來戰爭中,這種信息網絡係統既神通廣大,又易遭到攻擊。

英國電信公司一位電腦操作員,借助於公司職員提供的電腦密碼“闖入”公司內部的數據庫,從而獲得了英國政府防務機構和反間諜機構的電話號碼和地址。

被竊走的機密還包括英國情報機構、政府的核地下掩體、軍事指揮部以及控製中心的電話號碼。這些極為機密的電話號碼原本輸入一個秘密的民事防務電話網絡裏。同時泄密的還包括英國的情報機關軍情5處和軍情6處的電話號碼,英國導彈基地和軍事指揮中心以及一些高級軍事指揮官的詳情,還有英格蘭北部一個美國通訊中心的詳情。他還掌握了當時英國首相梅傑的住處,白金漢宮的私人電話號碼。設在威爾特郡的核地下掩體是核戰時英國政府的所在地,此次也被暴露。

這位電腦操作員通過全球電腦網絡即“交互網絡”,又把這些機密傳輸給蘇格蘭的一位新聞記者。“交互網絡”仍有大約2500萬個用戶,他們隻需花費打一次電話的錢,就可以從網絡裏獲得這些機密。

或許這位操作員出於一種好奇心理,或許完全是一種隨意,但他的“闖入”震動了全英國,讓英國的情報機構惶惶不可終日。

另外,應用信息技術裝備起來的數字化部隊也將成為未來戰場的主角。1995年以前美軍已組建了一個數字化營,按計劃到1996年底再建成一個數字化旅,到2010年將實現陸軍全部數字化。數字化部隊由全球定位係統將武器係統、各種車輛飛機的引導係統、作戰信息網絡係統和戴有微型計算機屏幕頭盔的每個士兵連接起來,指揮員坐在指揮車的計算機終端前,通過屏幕了解戰場情況,直接實施指揮。數字化部隊反應靈敏,機動迅速,協同周密,打擊力極強,往往以極少量部隊,達成最大戰爭目的。據美軍於1994年4月10日-23日進行的“沙漠鐵錘計劃”實兵對抗演習得出的結論:“數字化部隊擁有三倍於常規部隊的潛力。”

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仿真技術和控製理論的發展,將出現完全模擬炮火連天戰場情景的虛擬戰爭。這既可以在戰前進行戰爭的反複預演,以修訂作戰方案,檢驗作戰理論、武器裝備性能和編製體製,又能夠對部隊進行模擬仿真訓練,使部隊在近似實戰的情景下得到鍛煉。

軍事家預言,未來的信息戰爭必將促使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革。

36.器官移植

腎髒移植開創了人類曆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範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開始首例人體腎移植以來,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0萬例左右腎移植,5年存活率超過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於排除各種汙水的裝置一樣,腎髒在人體內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體血液內的各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喪失,人體的毒物和廢物將急劇堆積,患者最終死於“尿毒症”。

隨著腎移植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認為:任何原因的腎髒疾病,發展到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階段後,若患者其他髒器功能良好,均應進行腎移植。在腎功能已衰竭後及移植的腎髒恢複功能前,一種叫人工腎的機器可完全代替腎髒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腎,由人工腎清除了血液內的毒物後,再將已淨化後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體內。目前,人工腎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腎髒,而且已成為由於各種原因(如缺少手術費用、缺少可用於移植的腎髒等)不能進行腎移植的患者維持生命、長期生存的一項措施。遺憾的是,一台幾百千克重的、插滿各種管道的機器,現在暫不能植入體內。因此,要想讓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生活,必須進行腎移植。

目前,據估計我國每100萬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終末期的患者需要腎移植,那麼,想一想,我國12億多人口中,大約有多少正掙紮在死亡線上等待腎移植的患者呢?須知,由於腎髒來源有限及患者經費不足,我國目前最多能進行3000例左右腎移植。器官來源不足,這也是當今極少數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腎移植麵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防止腎移植後強烈排斥反應,需長期應用抑製排斥反應的藥物——免疫抑製劑,而強有力的免疫抑製劑的應用,同時又抑製了機體對產生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作用”,因此,5~10年後,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較高。

對策:第一,用早產兒死後的腎髒,不但增加了腎髒的來源,也減輕了排斥反應;第二,加強開發可植入體內的人工腎。

1967年12月,南非開普敦市某醫院,一位52歲的猶太商人因各種治療無效已進入心力衰竭的終末期,患者、大夫、護士似乎都在等待著“死亡之神”的降臨;同時,一個22歲的姑娘因車禍造成的嚴重腦外傷,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這兩件事時間上的巧合,加上該醫院先進的設備和力量,年輕的巴納德大夫果斷決定:把因腦外傷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髒移植到猶太商人身上!由於雙方家屬的同意與支持,人類翻開了向“死亡之神”挑戰的新篇章……術後,患者盡管因強烈的排斥反應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髒移植畢竟是醫學史上一個重大進展。隨後1年內,世界各地進行了約100例心髒移植,患者都因強烈的排斥反應或嚴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髒移植跌入低穀。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強有力的免疫抑製劑環孢黴素問世後,才又把心髒及其他各大髒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個醫療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髒移植,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髒移植。目前,全世界心髒移植估計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過75%。

心髒是一個時刻都在搏動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樣:即源源不斷地把血液“泵”入機體的各個組織和器官。若心髒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各組織、髒器代謝水平的需要,則稱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髒一旦停搏,隻需幾分鍾,腦組織將出現不可逆性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許許多多心髒手術的前提是:心髒必須完全停止搏動。道理很簡單,手術刀無法在一顆跳動著的心髒上準確地切開一條大夫們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無法在不斷跳動著的心髒上進行精細的外科手術操作。那麼,怎樣解決上述矛盾呢?事實上,在使心髒停搏前,一種叫“體外循環機”的機器已代替了心髒的泵血功能,從廣義上講,這種“體外循環機”就包含了一顆大的“機械心髒”,由它暫時泵血到各個器官,在整個心髒手術過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續。

那麼,有沒有更微小的人工心髒呢?

1982年12月2日,世界各國心髒科大夫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聚焦於美國某醫院:一中年人因意外的車禍,心髒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患者生命垂危。由於患者其他髒器完好,醫療小組決定:給該患者植入一台名叫“賈維克7型”的人工心髒!術畢,“賈維克7型”開始進入工作狀態,患者情況逐漸好轉,開始靠這台人工心髒維持生命。世界各地的大夫們驚呼:“這是現代醫學的勝利!”“各種微型化的人工髒器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紛紛進入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