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1 / 2)

中小企業要生存,必須妥善解決好企業與市場的關係。有人把市場擬人化為“市場先生”,並且指出,企業要結識“市場先生”,熟悉“市場先生”,了解“市場先生”的脾氣秉性,並且一生一世跟“市場先生”交朋友。

“市場先生”這個稱謂是很有來曆的。它是舉世聞名的“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給起的。格雷厄姆曾被譽為“財務分析之父”,他的證券分析學說是每一位華爾街人士的“聖經”。作為華爾街的教父尚且如此重視市場,可見市場問題是何等重要。

如何跟“市場先生”打交道?首先要樹立“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的價值觀。

“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的價值觀,既體現了中小企業的價值取向,也彰顯著中小企業的市場觀。市場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它可以使企業和經營者成為巨大財富和雄厚資本的擁有者,也可以使企業和經營者一敗塗地,甚至陷入萬劫不複之地。因而確立“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的價值觀,是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的價值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理解。

第一,企業隨市場發育而發育,隨市場發展而發展

在計劃經濟時代,計劃就是市場。那時的企業,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企業,隻是執行上級計劃的“車間”、“工段”,僅僅是個完成計劃的生產單位。企業之間隻有競賽沒有競爭。隨著國家經濟體製改革的日益深入,企業先後被推到了充滿競爭的市場。我國企業的數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在急劇增加。市場催生了企業。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即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1999年合計162022家,到2008年合計426113家,增長163%。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完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當看到有的國有企業破產倒閉,看到最初那批賺了大錢的民營企業陸續退出市場的時候,人們才發出“市場如戰場”的慨歎。盡管如此,仍然有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沿用過去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去應對市場;或者脫離市場憑“想當然”作決策。他們留戀逝去的時光,奢望能用“非市場”的手段繼續獲利。樹立“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堅決丟掉幻想,牢固確立“企業是一個市場性組織”的理念,一切從市場出發,一切受市場檢驗。可以預言,隨著企業越來越市場化,市場化程度的高低將決定企業贏利能力的高低。

第二,脫離市場,企業必然受挫折遭失敗

企業離不開市場的道理,許多人是明白的,但掛在嘴上的多,遇到問題往往把市場拋到了一邊,直到遭遇了挫折,才不得不接受這個教訓。“沒有市場就沒有企業”,說明企業事事、處處都要從市場出發,脫離了市場企業必然受到挫折,遭到失敗。成語“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在中小企業中,仍有不少人是“紙上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