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沒有投資就沒有發展,企業投資包括新建項目的投資、擴建項目的投資、技術改造的投資、參股控股的投資。每一項投資都蘊含著新的希望,但也都麵臨著風險,一次投資失誤也許就意味著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因此,投資一定要謹慎,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後再決定是否投資。
第一,慎入壟斷行業
很多企業熱衷於與壟斷行業做生意甚至致力於進入壟斷行業,往往隻考慮壟斷行業豐厚的利潤而疏於考慮進入此類行業所需的成本及進入難度。目前壟斷行業主要有市政環保、自來水、影視、教育、天然氣、電信、銀行等。壟斷行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壟斷行業,有其雄厚的實力和複雜的背景。壟斷行業為保住自身利益,會動用各種力量阻止新的企業進入該行業,如利用政府補貼進行降價、利用相關標準進行經營限製等。要進入壟斷行業,需克服重重阻礙,所付出的成本往往非常之高,不具備相當實力的投資者難以承受;即使具備了這種實力,在以後的經營過程中能否消化這些成本也未可知。規避非市場競爭陷阱的最好辦法是“敬而遠之”。
第二,恰當利用政策商機
政策機會對企業投資是最具誘惑的。但政策傾斜提供的商機也要恰當把握時機、投資力度、人力資源配備等因素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否則,則對企業發展無益甚至成為不利因素。因為有些政策有時效性、政策的利用也是有條件的。越是優惠幅度大的政策,政策調整的可能性越大。要把握好政策商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溝通,保證及時準確地獲得政策信息。
2.防止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能僅僅因為政策優厚而不顧投資的其他條件。
3.提高對政策的應用水平,不要把寶全押在政策商機上,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投資。
4.利用政策要適當,不要過頭,時刻留心政策的變化。
第三,合理利用技術及人才
企業在投資行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術的衝動,渴求高新技術和高精尖人才,以期獲得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但是,一旦對高新技術和高精尖人才引進和使用不當,反而會使企業陷入被動,如引進的先進技術不能變為生產力,引進的人才“水土不服”或不能在投資項目中獨當一麵等。
要規避技術和人才引進風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堅持“不熟不做”,進入新領域要優先考慮熟悉產業的相關行業。
2.力戒盲目,對還處於實驗階段的新技術,必須進行由小試到中試再到小規模的投產試驗。
3.力戒盲從,對專家、顧問的意見要反複分析論證。
4.對技術和人才的投資,必須以適應企業規模和投資能力、適應目標市場需求為主要標準,過高或過低的技術、人才要求都不適當。
5.對進入新行業的投資者而言,判斷人才是否合適的標準,一看其是否有相當的從業經驗,二看其在行業內的口碑,三看其曆史業績,四是看其個人稟性是否與本企業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