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世界因“我”而改變(1 / 3)

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了對貧窮落後的成功突圍。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又遭遇了讓國人驚悚不已的“十麵霾伏”。

天是灰的,水是濁的,菜是有毒的……還有溫室效應、厄爾尼諾、大氣霧霾……中國人幾乎到了喝不敢喝、吃不敢吃、門也不敢出的地步。

情何以堪?

這,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要的是碧水藍天、是雲淡風輕;是健康的生活、生活的健康;是尊嚴的活著,是活著的尊嚴。

中國人需要再度突圍!

1、我們不是來適應這個世界的,而是來改變這個世界的。

李振函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篇日記,寫得很簡單:世界因我而改變!

沒想到,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成了李振函一生的座右銘和畢生的追求。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如春風化雨,讓中國這片被鬥爭之火幾近烤焦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短短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1年,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寫下了歌詞《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家施光南將此化成動人的旋律,又經過青年女歌手充滿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繹,使這首傳達著中國人心聲的歌迅速響遍中華大地。

這首歌,讓風華正茂的李振函心潮澎湃不已。1984年,從河北地質學院畢業後,李振函沒有鑽進大城市,也沒有鑽進小城市,而是唱著《在希望的田野上》,來到了駐紮在沂蒙山區的地質部第八地質大隊。

地質大隊的一位老領導看到這位朝氣蓬勃的小夥子由衷地高興,他說:“小李,我給你先上一堂‘三光榮’的課,算是給你接風。”

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這位老領導說,一代代的地質人就是靠這“三光榮”創造了中國地質的輝煌業績。這“三光榮”是咱地質的靈魂、地質的榮耀,要世世代代傳下去。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中國的強大離不開地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希望就在咱們地質人手上,我們就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人,我們就是托起中國希望的人!

老領導的話像是強力的鼓棰敲擊著李振函的心。

“我們就是托起中國希望的人,中國因我而強大。”李振函下意識地聳了聳自己的肩:責任很重啊!

李振函在一本嶄新的日記本扉頁上,寫下了五個字:世界因我而改變!

2、一個把信念裝在心裏的人,就可以用雙腳丈量整個世界。

一生與地質結了緣,就注定成為了一個“野人”。

舒適的樓房不屬於你,美麗的公園不屬於你,花前月下不屬於你,燈紅酒綠更不屬於你。屬於你的是廣袤的田野,是無垠的大漠,是崇山峻嶺,是激流大川,是遠離親人的孤獨和落寞。

“天當房,地當床,茫茫大地就是辦公室。當不了‘野人’就成不了優秀的地質人。”李振涵如是說。

他堅信,一個把信念裝在心裏的人,就可以用雙腳丈量整個世界。

李振函把“三光榮”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鐫刻在了自己的心靈上。無論身置多麼惡劣的自然環境,無論麵對多麼超乎尋常的艱難困苦,無論麵對多麼難以承受的人生打擊,他從來就沒有動搖過。

上世紀九十年代,地質行業轉入低穀。有人下海了,有人轉行了,有人單幹了,也有人認命了。可是,李振函的心中依然燃燒著火一般的激情,在地質事業上做著不懈努力。正是憑著“三光榮”的精神和“世界因我而改變”的信念,李振函跋山涉水,一路走來,身後留下一串閃光的腳印。

他的足跡踏遍了沂蒙的溝溝坎坎,他的心血灑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的汗水也浸潤了異國他鄉的陌生土地。

由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到碩士、到博士、到博士後,由一名地質技術員成長為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院領導,李振函很快成為了地質八隊的台柱子。

30年來,李振函確立的水文地質測點上億個,確立的井位300多眼,解決了幾十萬人的飲水問題。他所承擔完成的找礦項目潛在價值達100億元。

2006年,李振函被任命為八院的總工程師。

上任後,李振函承接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五蓮縣七寶山金礦危機礦山及資源接替潛力研究”。

七寶山金礦是國有老礦山,經過長期的開采,資源幾近枯竭,2000多名礦山職工麵臨著失業。尋找到新的礦藏,其意義非同凡響。

然而,七寶山找礦,在許多人眼裏那就是跟著汽車拾糞——白忙。因為,在這之前,曾經有七支勘探隊進入礦山,試圖在該地尋找礦藏,最後都是無功而返。

李振函卻堅信七寶山裏藏著一個讓人驚訝的“金娃娃”。

這種推斷完全建立在李振函豐富的學識和長期的實踐經驗之上。

李振函曾踏遍七寶山的每一寸土地,搜集了大量有關該地區的地質地貌、岩性結構的第一手數據,又深入分析過前人的研究資料和有關數據。在此基礎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斷:七寶山裏不僅有寶,而且是一個大“寶藏”!

2007年初,李振函帶領一支精幹的勘探隊伍開進七寶山。2008年6月,即完成了《山東省五蓮縣七寶山地區銅及多金屬礦詳查報告》,共提交鉛金屬量23.2萬噸,銀532噸,還有部分金和銅礦產。其中鉛鋅和銀的量均達到中型以上礦產規模,潛在經濟價值60億元,可持續采礦30年。

這一報告於當年8月通過山東省礦審,被認為是山東省金屬找礦工作的一個重大突破。

隨之,李振函領導下的勘查隊捷報頻傳:在沂水,完成了大型鐵鈦礦礦產地勘探,提交鐵鈦礦4.73億噸;在青海,在自主探礦權德令哈銅礦和金金屬探礦區權內發現了較好的銅礦體;他主持的27項重點成礦帶及重點找礦靶區的省部級項目全部完成了。共有7項成果分獲部級地質找礦成果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個人還獲得了“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3、我要想走,就不來了。既然來了,就沒打算走!

2011年10月24日,山東省地礦局黨委正式任命李振函為山東省地礦地熱開發投資公司(2014年1月更名為山東地礦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人問李振函:“李總,打算什麼時候走人啊?”

對於別人的疑慮,李振函心裏再清楚不過了。

山東地礦地熱開發投資公司成立於2003年8月。公司成立之初,套用京劇《沙家浜》裏胡傳魁的一句唱詞,那就是“總共十幾個人來七八條槍”。全公司在編職工僅有11人,專業技術人員隻有4人,真正搞水文專業的僅有1人。公司除了經營地質勘查業之外,還經營著曆城區董家鎮柿子園蔬菜基地、日照市一家房地產公司,另外還開發了齊河溫泉度假村。

文章的開篇還是很鼓舞人的。可是,由於人少攤子大,加上經營不善,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為了救活公司,局裏曾多次更換公司領導、增加人力。然而,積重難返,多任領導知難而退。

難怪,李振函一上任就有“什麼時候走人?”的問話。

局領導跟李振函作任免談話時,說得極為明白:“你這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讓你去就任總經理,就是讓你去扭轉乾坤的。”

李振函說得也倔:“乾坤不轉,那我就不是李振函!”

常言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振函燒出的第一把火就是點燃人們心中的希望。

11月24日,是李振函就任公司總經理的第一天。就在當天,李振函召開了公司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體幹部職工大會。

開會?新鮮。

許多職工來參加大會就是衝著“新鮮”來的,他們要看看李振函是個啥樣的人物。

李振函用目光掃視了一下會場:幾十個人歪歪斜斜地坐在椅子上,有的無精打采,有的悶頭吸煙,有的小聲嘰喳,全然沒有地礦人應有的風采。

李振函輕咳了兩聲,說道:“我這個人啊,就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繞彎子。今天,我一到公司,首先看到的就是公司破敗的景象。這裏有湖、有溫泉、有沃土,實在是一片風水寶地。可是,它卻破敗不堪,這實在讓人心寒。我來公司後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李總,什麼時候走人啊?’現在,我明確地告訴大家,我要想走,就不來了。既然來了,我就沒打算走!”

話音一落,會場上響起一片掌聲。

李振函看到大夥的頭抬起來了,目光裏充滿了一種期待。

李振函接著說:“既然不走了,那就得幹。怎麼幹?第一產業是地質勘查業,這是鍋裏的米飯碗裏的肉。第二產業是高效農業,這是新興產業,可引領產業的發展方向。第三產業是房地產業,是新興的支柱產業。第四產業是溫泉度假療養業,是我們的主打產業。如果說咱地熱公司是一部越野汽車,這四大產業就是越野車的四個輪子,這四個輪子要一起轉。輪子轉得越快,錢就賺得越多。錢賺得越多,大家的日子就越好過。日子越好過,就不願意離開了。大家說,是不是?”

又是一陣掌聲。這一陣掌聲更持久,更響亮。李振函再望望會場,大家的身子坐直了,屋裏的煙霧散盡了,大家的眼睛裏閃出了火一樣的光芒。

從大家的眼睛裏,李振函看到了公司的希望。

4、大棚倒了,精神不能倒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也許,上天也要測試一下李振函的能耐,一上任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曆城區董家鎮柿子園農場的26個蔬菜大棚全部被大雪壓垮了!

26個蔬菜大棚,這可是地礦局幾千名職工的菜籃子!

怎麼辦?

重建!李振函作出了果斷的決定。

“重建花錢不說,還可能是白建。到頭來,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柿子園的負責同誌提醒說。

原來,這地是從農民手中臨時租來的,並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更沒有辦理嚴格的租用手續,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被收回去。

負責同誌又問:“李總,還建不建?”

“建,不但要建,還要建最好的!”李振函的話鄭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