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強願吃“回頭草”
1955年,朱友強出生在一個地質家庭。父親從部隊轉業後就到了地質局,幹了一輩子地質工作。1972年,朱友強高中畢業,就到了第七地質隊,當了一名鑽探工。1974年調到第一水文地質隊,1975年因工作表現突出,被推薦到長春地質學院學習。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了第二水文地質隊。駐地德州,人稱“二水”。
朱友強學的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幾十門課程是門門優良。門門優良,這對朱友強來說,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都是地質工作者,過著四海為家、居無定所的生活。在他上小學、上初中期間,十幾年間不知轉了多少個學校,換了多少個班級。因為老是轉學,弄得他連漢語拚音字母都認不全。
就是這個連漢語拚音字母都認不全的硬漢子,花了比別人多得多的苦功,才換得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不僅學習出眾,朱友強在各個方麵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佼佼者。在長春地質學院學習期間,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幹就幹一流,做就做最好。這種仿佛與生俱來的個性讓年輕有為的朱友強亮麗得叫人好生羨慕:1981年11月,朱友強被提拔為地質科副科長;1983年,當上了第二水文地質隊副隊長;1985年,主持全隊的工作;1986年,幹上了“二水”一把手。在短短的六年時間裏,他“連升三級”。“二水”隊長,那可是當時地礦部最年輕的處級幹部!
常言道,好馬不吃回頭草。可朱友強這匹“好馬”,卻偏偏要吃“回頭草”。1991年,業績突出得讓人刮目的朱友強被局領導看中,調到濟南擔任山東省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隨後,又擔任了801水文地質大隊的副隊長。2000年,朱友強奉命組建山東地礦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精明能幹的朱友強白手起家,把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2001年公司注冊時,資金隻有1400萬。沒有錢,他自己去籌;沒有人,就招兵買馬。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在編織工已達40餘人,外加招聘人員共有80多人,蓋起五千平方米的辦公樓,總資產達到了七千多萬。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集團公司與魯北院合並,朱友強兼任院黨委書記,又回到了他闊別十二年的“二水”,也即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2004年6月,幹了一年魯北院黨委書記的朱友強又挑起了院長的重擔。
“我這次回來,就是要重振二水雄風!”
山東省第二水文地質隊,1975年建隊,承擔著聊城、德州、惠民、昌濰地區的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調查以及水文地質編圖、地下水動態研究等工作。它曾以隊伍精幹、技術過硬、業績非凡而聞名遐邇。
然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市場經常的大潮,把“二水”推到了潮頭浪尖。當時,在魯北大地,工勘隊、打井隊、各種施工隊風起雲湧,市場競爭之激烈近於殘酷。“二水”人由於設備老化和其他種種原因,幾乎被擠出了市場。
1996年,“二水”一分為二,成立了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精兵強將幾乎都走光,留下的多為老弱病殘,八十年代的高工隻剩下一個。
當時的情形是真叫難啊!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別說發展,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職工工資都沒有保障。大夥心涼了,陣勢亂了,“二水”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二水”幾乎到了瓦解的邊緣。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朱友強毅然決然地重回“二水”。
那是他為之奮鬥了十四年的“二水”啊!
重回“二水”,又一次看到曠野中那座不起眼的小樓,又一次嗅到了那熟悉的泥土的芬芳。
然而,人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朱友強何以反其道而行之?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到“二水”自討苦吃,傻啊?
可是,朱友強真的回來了,千真萬確地站在了他們麵前。
這怎能不讓大家喜出望外?
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朱友強。因為,人們清楚他的底細,他那深厚的專業知識,那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他在“二水”的十四年裏他那突出的業績。
還有,在朱友強離開“二水”的十二年裏,竟變了5個單位,換了12次工作崗位。朱友強到了哪裏,哪裏的事業就生機勃勃。這些單位,在他去之前,都是不讓人省心的地方;在他去了之後,都成了讓人羨慕的地方。
其實,2003年5月6日,朱友強回到了他曾奮鬥了十九年的第二水文隊出任黨委書記的時候,“二水”人黯然失色的眼裏,就已經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朱友強還是老樣子,說起話來不急不慢:“我這次回來,不是故地重遊,不是探親訪友,而是帶著局黨委的重托來的。讓我們齊心協力,奮鬥幾年,重振二水雄風吧!”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回“二水”,朱友強感到“二水”最大的困難不是缺錢、不是缺市場,而是缺人才。
沒有人,就內部挖潛,同時麵向社會招聘。
張誌勝,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很有頭腦。業務上勤學苦練,很快成為行家裏手。他還自學了法律,三十多門功課都是一次考試過關。朱友強認準他是一棵好苗子,就破格提拔,讓他擔任了岩土公司經理。果然,張誌勝不負眾望,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岩土公司搞得有聲有色。崔華,一名轉業軍人,不僅有著軍人的英武,更有軍人的勇氣。朱友強就大膽地起用了他,派他到濱州“拓荒”。很快,崔華就打開了濱州市場。一年後,院裏便提拔他為岩土公司副經理。光是近兩年,就有9名年輕職工走上了中層領導的崗位。為彌補人才的不足,朱友強就到社會上去招聘。東營一位很有名的專家,六十多歲了,派別人去請請不到,他就親自登門拜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朱友強“三顧茅廬”,靠著一顆至誠的心,終於把這位老專家請到了院裏。
馬上,“二水”進入更新設備階段。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朱友強深深明白,沒有先進的設備,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靠大家集一點、上邊要一點、向別人借一點的方法,籌集到第一筆資金,購買到能打3000米以上的石油鑽機。從此,“二水”開始“運轉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