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天津博物館內的布展采用三維空間的展示手法,以文物、文獻、照片、模型、油畫、景觀等實物展出為主,同時注意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布展和陳列,使展覽充滿現代氣息和時代感。

位於河西區隆昌路的天津科學技術館1992年開始興建,1995年元旦正式開放。這個外形極具想象力的科技館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萬1千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麵積1萬平方米,共展出318件(套)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展品,按聲、光、電、力、磁、計算機等學科和技術門類分為14個展區,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激發觀眾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主體建築上方30米直徑的球型建築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座兼有天文館功能的宇宙劇場。

展館布局為:一層(展廳):動手動腦園區;力學世界;科技名人園;天地萬象;通信與信息;交通與航天;食品與營養;磁電奧秘;餐飲區;二層:立體影視廳;三層:天文知識畫廊;四層:宇宙劇場。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館還和南開大學聯手組建了數學廳,內容分為六部分,序廳、數學史長廊、現代數學、經典數學、趣味數學、計算機與數學的應用從不同角度解讀了數學大師陳省身的經典論斷——“數學好玩”。

清康熙以來,天津讀書士子人數驟增,原有的縣學和府學不能滿足需要,於是,補官學不足的三取、問津、輔仁、會文、集賢、稽古、崇文和津東8大書院相繼成立。

津東書院是清代天津知名書院,位於津南區葛沽鎮,同治十三年批準建立,光緒三年由當時的廟宇文昌閣改建而成,李鴻章為書院題寫了院名。不久前,剛剛發現了一塊木匾,長1.9米、寬0.5米,由名貴的獨板樟木製成。其實,這塊匾原長2.4米左右,後被人用做床板時兩頭分別鋸下20多厘米,上麵刻著全篇的《朱子家訓》,所以頭尾缺失。但經曆百年,仍然字體刀工如新,樟木也散發著濃鬱的香氣。也許,這便是書香熏陶的結果。

按照歲數排列,天津書院的“八大金剛”順序如下——

三取書院:建於1719年,1760年改名三取書院,1900年被毀最後被改為他處。

問津書院:建於1751年,1902年改名天津民立第二小學,1912年改名天津私立第二小學,1937年改名問津小學,1956年改名南門裏小學,1997年改為民辦公助的津源中學。

輔仁書院:建於1827年,坐落於西北角文昌宮旁,即後來的回民小學。

會文書院:建於1875年,1902年改名天津民立第一小學,現為倉敖街小學。

稽古書院:建於1887年,1901年改名普通中學堂,現為鈴鐺閣中學。

集賢書院:建於1886年,坐落於金家窯大街東口,1902年在原址改為北洋官報局。

崇文書院:建於1878年,坐落於楊柳青鎮文昌閣內,1905年改為天津縣私立第二中學堂。

津東書院:建於1877年,坐落於津南葛沽鎮,辛亥後改名為葛沽鎮官立二等學堂。

北洋學堂辦師範,女執教鞭繞講台。這在早年的天津,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天天津美術學院的前身就是北洋師範女學堂

1906年6月13日,河北區天緯路一座古樸壯觀的羅馬式建築前,人聲鼎沸,300多位各界來賓彙聚一堂,路上行人也紛紛駐足。喧鬧的鼓樂聲中,門前的紅綢被貴賓輕輕拉下,幾個醒目大字露了出來——“北洋師範女學堂”,這所中國北方最早的女子師範學校成立了。

建立學堂的目的是為初等及高等小學堂培養女教員並促進女學普及,所以,課程設置也對應地列入了一些女工活兒。女師學堂在上海、天津兩處增招學生67人,除退學者外,共有學生107人,分為第一、第二兩部,名為簡易科,定期一年半畢業。

1907年,增建兩層樓房,規模漸大。是年,簡易科學生畢業。1908年春,始招完全科師範兩班,仍分第一、第二兩部,定期四年畢業。課程有修身、教育、國文、曆史、地理、算學、格致、圖畫、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13種科目,每周教學時數34小時。1910年1月,又在西窯窪設小學堂一處。12月,天緯路北洋客籍學堂停辦,並入南開中學,該校奉令遷入。接著,又與相毗鄰的兩等小學堂商定以三馬路舊校址對換,將兩等小學堂堂舍略加修繕,作為教室及辦公室。自此,該學堂校舍寬綽,初具規模,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12年春,改名“北洋女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