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夏,兩人東渡日本,考察教育。下決心找到日本明治維新僅僅30年就轉弱為強的原因。他們的結論是:中學居於小學和大學之間,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階段。於是決定先辦中學,以後再向小學和大學擴展。1904年10月17日學校開學,招收學生73名,其中一名學生是梅貽琦。20多年後,梅貽琦成為清華大學校長,執掌清華帥印近20年。
張、嚴精神感動了許多開明士紳,有人捐款,有人獻地。1907年,在天津舊城西南一塊獲贈的鹽堿荒地上,兩人蓋起了新校舍。因此地被稱為“南開窪”,所以校名改為“南開中學堂”,也就是今天的南開中學。
為了開辦大學,1917年8月,張伯苓赴美取經。他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師從著名教育家杜威。盡管已經41歲,但他甘當學生,孜孜鑽研。1918年冬,張伯苓回國,1919年9月,南開大學成立,設文、理、商三科,教師17名,學生96名。這第一屆學生中就包括周恩來,他被張伯苓準予免試進入文科。
1936年,張伯苓多方籌措資金,在重慶沙坪壩買地800畝,建起了南渝中學,後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學校於1936年9月開學,招收學生200多名。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中日全麵開戰,天津南開中學的師生輾轉撤到重慶南開。隨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張伯苓建立重慶南開中學的先見之明和雷厲風行,被眾人稱為鬼神之功!隨著重慶南開聲望大振,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達到1500多名,其中竟有香港的年輕人跋涉幾千裏到重慶南開求學。
南開中學建校之初,張伯苓根據他對當時中國現狀和中國人的深刻認識,製定了三大教育政策——愛國教育、科學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
張伯苓提出了“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的南開校訓。他說:“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求人。”張伯苓還把愛國教育與學生行為舉止、自身修養結合起來。南開中學的教學樓裏有一麵大穿衣鏡,上端橫匾上鐫刻著40字箴言:“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當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裏奧來南開參觀,發現學生的精神狀態、言談舉止、儀表風度與其它學校明顯不同,便問張伯苓原因所在。張伯苓把他帶到穿衣鏡前,將上麵的箴言細細解釋。伊裏奧聽後十分欽佩,回國後逢人便講,於是這件事就在美國傳開了。不久,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人來到南開,將鏡上的箴言拍攝下來,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
張伯苓酷愛體育,早在嚴館時代,就開設了體育課。南開中學成立後,體育被列為必修課,不及格者不準畢業。體育課的考試,不僅考各項運動的技巧,還考筆試——各種運動的規則。當時的天津有9塊外國租界地,有多支體育運動隊。南開的足球隊挫敗了不可一世的英國隊、俄國隊和世界聯隊。由“南開五虎”組成的南開籃球隊更是享譽全國,他們不僅擊敗國內無數強隊,而且擊敗了遠東運動會的冠軍菲律賓隊。早在1907年,張伯苓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出:中國人要參加奧運會。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張伯苓精心策劃操辦,張學良慷慨捐款資助,終於使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奧運會賽場——劉長春參加了短跑比賽。所以,專家認為:誰代表中國出現在洛杉磯是偶然的,張伯苓才是使中國人走上奧運舞台的真正英雄,他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1916年,張伯苓應邀在沈陽作了題為《中國之希望》的演講。張學良是台下的聽眾之一,他此時雖貴為“張大帥”公子,但內心苦悶。聽完演講,他精神大振,從此立誌發奮救國。他對張伯苓一直感念不忘,始終以師禮事之。1930年,已是陸海空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到南開大學視察,他對南開師生深情地說:“我之所以有今日,張先生一言之力也。”1936年初,張學良秘密來到延安與紅軍談判。當他看到對方是周恩來時,開口說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張伯苓先生。”1996年,在張伯苓誕辰120周年前夕,張學良特意書寫了“桃李滿天下”幾個大字紀念張伯苓,這也是他的最後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