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1
世界傳媒大亨
——默多克
點評:
魯伯特·默多克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全球傳媒帝國,半上世紀以來,他一直處心積慮地擴張著自己的疆域,不論是平麵媒體、電視台、衛星網、有線網以及出版公司,他堅韌的決心,過人膽識和不懈努力幾乎使他無往而不勝。
默多克以政治家的謀略在多次驚心動魄的商戰中祭出奇兵,不僅名利雙收,而且捧紅了諸多政治大腕,“鐵娘子”之所以那麼“鐵”是由於他背後有力的支持,戈爾巴喬夫聲名鵲起恰恰是得益於他一本佳作,由此足見他睿智的心機和老辣的鑽營之術。
永不滿足的收購和兼並是默多克的一大嗜好,在一次次迅疾如風的閃電戰中,他不斷吸引著世界輿論的關注:《鏡報》、《世界新聞報》、《泰晤士報》、《太陽報》天空電視台等等知名傳媒悉數盡入囊中。這個起步子澳洲小城的傳媒大亨,讓我們領教了什麼是一流企業家的氣魄和智慧,什麼是真正超前的資本運作,什麼是新經經濟時代的精粹理念……
他的傳媒帝國還在不斷膨脹,他的老夫少妻式婚姻同樣惹人遐思,他的明天會有終點嗎?人們拭目以待。
大學畢業前的默多克
魯伯特·默多克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全球傳媒帝國,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處心積慮地擴張著自己的疆域,包括平麵媒體、電視台、有線網以及出版公司,他堅韌的決心,過人的膽識和不懈的努力使他無往而不勝。
1931年3月11日,凱思·魯伯特·默多克出生在墨爾本。而他並不是澳州人,其祖父在19世紀中葉從英國移民到澳大利亞,從此便開始艱辛的創業。其父親凱思·默多克是一名記者,工作勤奮,極富精明的頭腦。經過他的奮鬥,《論壇報》辦得十分出色。母親伊麗莎白·格林,出身於貴族家庭,1926年6月被凱思·默多克感動並很快結婚。
隨著凱恩·默多克在報業的成就與日俱增,默多克從很小就注意到父親的權力、榮譽也隨之自然增長。當父親出現時,絕對讓人感到一種緊張的氣氛。凱思爵士經常帶他的兒子到弗林德爾大街《論壇報》的辦公室去玩,默多克每次都很興奮。新報紙散發濃濃的油墨氣味,印刷機發出隆隆的響聲,整個報社的氣氛高度緊張。小默多克隨意地走動,總能發現新奇的事情。默多克置身其中,感覺非常非常的好,簡直是妙不可言。凱思要花費許多氣力才能勸說他回家。每當回到家,默多克就向他的姐妹炫耀他的經曆,眉飛色舞地描述報社的情景,並充滿向往地說:“出版商的生活是全世界最好的生活。隻要小孩子接觸它、了解它,無疑都會被它所吸引。”引得他的姐妹們經常抱怨父親偏愛他,纏著父親也要去報社玩。一到周末,他喜歡躺在他父親的床上,看他父親認真地讀報紙,做標記,評出好的和壞的文章。在他日後的報業生涯中,他學習父親的好習慣,也喜歡做標記。
幾十年以後,默多克女兒的朋友尼古拉斯·柯瑞奇在他自己寫的一本書《操縱言論自由的人——紙老虎》中,一開始就談到他第一次去魯伯特家的經曆。那是一個早晨,尼古拉斯被魯伯特·默多克的女兒請到家吃早餐。默多克坐在飯桌的另一端,翻看著當天的一大疊周日版的報紙,默多克突然問尼古拉斯:“你看過今天的報紙了嗎?”尼古拉斯點點頭,魯伯特·默多克繼續問,“你認為今天報上最有意思的3則報道是什麼?最無聊的3則報道是什麼?”就此可以看出默多克的看報習慣。
默多克的父親優秀而又孤獨,不善長誇獎別人。1989年默多克有一次接受電視采訪,主持人問他:“你父親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兒子,還是一個笨蛋?”他沒有思索,脫口而出:“是一個笨蛋。”
1941年,在10歲的時候,默多克被送到基隆語法學校讀書。
在學校裏,馬斯特曼、克拉克和赫希菲爾德這3位教員成為魯伯特的良師益友。畏避父親並正在尋找自我的默多克得到了他們的鼓勵和支持。默多克同馬斯特曼的友誼最初是通過馬斯特曼的妻子瑪格麗特建立起來的。她為他修改作文,默多克一直很受老婦人的喜歡,瑪格麗特就是一例。一次,馬斯特曼要外出休假,默多克趕到他們家,表示為他們幹最髒、最累的活,說著便打掃起洗澡間和廁所。克拉克使魯伯特對曆史產生興趣,這種師生關係延續了數十載。克拉克後來一直是《澳大利亞人報》書評專欄的自由撰稿人。赫希菲爾德把默多克引入藝術和戲劇的殿堂。1946年,默多克在他導演的《暴風雨》中扮演艾裏斯。
在這幾位老師的影響下,默多克開始參加校園活動和學生社團,並逐漸成為令人矚目的風流人物。他擔任了校報《科利歐信使報》的編輯。1947年,默多克完成了他在基隆語法學校的學業,但他留下多學了1年,並成了一個報人。他創辦了他的第一份刊物《假如複生》,作為原文學社團刊物《如果》的續刊,這本雜誌在10年前還很流行。默多克的宗旨是:讓所有人暢所欲言。《假如複生》的撰稿人多為學生中的精英,文章題材廣泛,包羅萬象。雜誌刊登有關“教育免疫”的專論,有介紹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的論文,有倡導現代藝術的評論,有批判白人種族歧視主義政策的文章。在前兩期刊載的專題中,有一篇未署名文章《為了社會主義事業》,在學校引發了一場關於社會主義的爭論。這篇文章可能是他的手筆。雜誌圖文並茂,引人入勝。由於他優異的成績,他榮獲“德蘭西傳播知識獎”。
從基隆語法學校畢業後,默多克在《論壇報》做了一名見習記者,專門與警察局和法院打交道。這時父親的朋友為他在沃瑟斯特學院爭取到一名入學名額,父母聽說後十分高興。凱思爵士希望他的兒子默多克去牛津接受係統的高等教育,對外麵的世界多些了解,學成歸來後投身於報業,繼承自己的事業,開創新的報業生涯。
為了兒子適應英國生活環境,凱思爵士便讓兒子到英國伯明翰的《伯明翰新聞報》當實習記者。
默多克在《伯明翰新聞報》報社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報社讓他主持“閑話欄目”,他沒有感到特別困難。工作之餘,他熱衷於參加跑狗比賽。在當時,跑狗比賽是伯明翰最流行的體育活動,全城男女老少都對它著迷。他經常看見人們仔細閱讀報紙中對跑狗比賽的報道。逐漸地他注意到體育版是這家當地小報最受歡迎的版麵。日後他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積極從事體育報道及轉播就是深受這個小發現的影響。
1950年10月,默多克離開伯明翰,去了沃瑟斯特學院。二戰中,英國大多數大學生沒有畢業就去軍隊服役,然後其中的一些人重新回到學校學習,社會的磨練使他們成熟了。對於這個離開學校不久、年輕的澳大利亞人來說,與他們交談、總是話不投機,似乎彼此之間缺乏共同語言。默多克認為他們之間太乏味了。與默多克共同畢業於基隆語法學校,又一起來到牛津讀書的羅德·卡內基對此表示讚同,他也認為大部分英國人對遠離家鄉的澳大利亞人“一點也不熱情”。
在牛津讀書期間,父親把有關他們家報紙的發展情況陸續地寫信告訴默多克,希望能引起他的興趣。而這段時間,凱思爵士對他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擔心,總感覺自己的日子不多,因而極其關注的是安排好身後的一些事情,給他的妻子和兒女留下一大筆錢,足夠她們日後生活,尤其是要給默多克留下一個初具規模的報業帝國。事實上,在他生命最後的4年中,他商業上從事的每一筆交易,都與這個目的直接相關。
最讓凱恩不安和放心不下的就是魯伯特,他一直擔心魯伯特不負責任,在牛津浪費時間。有一個學期,魯伯特的學習不用功,考試成績相當糟糕。凱思聽到後,生氣了好幾天。後來他和妻子商量,告訴她,決定把魯伯特叫回來,讓魯伯特在澳大利亞的報社工作,他自己來管教魯伯特。妻子反對凱思的這個決定,母親的支持挽救了魯伯特。
這時這個小夥子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要自由地生活,遠離監護人的關心和照顧。然而不幸的是1952年10月2日父親在墨爾本去世。默多克花了3天時間飛回家,他精疲力竭、情緒極度低落。他的母親沒有因他而推遲葬禮,凱思爵士在10月7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