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基礎知識(1 / 3)

由於南北朝曆史對廣大讀者比較陌生,故在上架前補充一下相關知識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大魏,建都平城。

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曆史正式宣告結束。

期間從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為止,北魏曆經十七帝,共150年。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57年宇文覺廢掉西魏,北魏曆經二十一帝,共172年。此外因為北魏是遊牧民族,曆史上北魏皇帝大多短命。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廟號太祖,在位時間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廟號太宗,在位時間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燾,廟號世祖,在位時間424年——452年

南安隱王——拓跋餘,廟號熹祖,在位時間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廟號恭宗,在位時間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廟號高宗,在位時間452年——465年

獻文皇帝——拓跋弘,廟號顯祖,在位時間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廟號高祖,在位時間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廟號世宗,在位時間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詡,廟號肅宗,在位時間516年——527年

武懷皇帝——元子攸,廟號敬宗,在位時間528年——531年

節閔皇帝——元恭,廟號烈宗,在位時間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廟號顯宗,在位時間532年——534年

一、太和改製前北魏政治與財政體製的轉型

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在牛川“即代王位”後,“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分治其眾。以上穀張兗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廣寧王建、代人和跋、叔孫建、庾嶽等為外朝大人,奚牧為治民長,皆掌宿衛及參軍國謀議。長孫道生、賀毗等侍從左右,出納教命”[3]。這是北魏立國之初體製轉化的第一步,形成部落大人製和魏晉十六國以來班爵製並存的胡漢雜糅體製,非驢非馬。但其政治體製此時仍是胡族體製據主導地位,中央政治體製上的內外官並行製更為明顯。

拓跋鮮卑內朝形成的時間,遠早於登國年間。史載,拓跋什翼犍在建國二年(339),“始置百官,分掌眾職”[4]。這實際上就是《魏書?官氏誌》所言:“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於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這種帶有氏族製殘餘的製度經過百餘年發展後,到登國元年(386),拓跋珪又設外官係統,“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5]。至此,拓跋魏最終形成了內外朝製政治體製,並以製度形式確定下來。

有關北魏初期內外官並行的政治體製,嚴耀中有深入研究。他指出北魏建國伊始,便並存著內、外兩個官員係統,各有職司,分庭抗禮,認為北魏內行官的文官係統主要職責在於“主顧問,拾遺應對”;掌機密,出入詔命;“察舉百僚”;“攝行祭事”;典掌內庫;典諸曹;領禦食、醫藥等事;折獄。內行官中武職係統的主要任務是禁衛皇帝和宮室。但隨著北魏版圖擴大和被統治民族人數的急劇增多,外朝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並成為北魏的主要行政機構。自太和之後,有關北魏的史料上就再也找不到關於內行官員的記載。這是孝文帝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6]。

北魏初期內外朝並存的現象,在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7]一書中也有頗多記述,從中也能清楚觀察出北魏內外官製一直延續到太和官製改革之際。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在山西靈丘縣考古發現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二年(461)南巡碑,其中隨行拓跋浚的280餘位隨從中有所謂的內阿幹、庫部內阿幹、內行內三郎、內行令、內行內小、庫部內小幢將等內朝官稱謂,這對我們了解北魏前期政治製度特別是內外官製度有重大幫助[8]。

當然,太和改製前北魏製度轉型並非單純的內外官體製的形成,還包括爵製、禮製改革,中央集權逐漸加強,生產方式變遷等諸多方麵。這一切都對該時期北魏財政體製產生了一定影響,隻不過內外朝體製對北魏太和改製前財政製度的影響更大而已,這是首先要明確的。

與北魏太和改製前政治體製形成相聯係的就是其財政體製的形成,而財政管理屬於財政體製的重要內容之一。有關北魏太和改製前財務行政的內容,《魏書》載之甚略。但眾所周知,北魏立國伊始就設立了所謂尚書三十六曹的機構,依照魏晉官製,尚書部分諸曹應是掌管財務行政的機構,北魏太和改製前是否如此,值得探討。

皇始二年(397),拓跋珪任命崔逞“為尚書,任以政事,隸三十六曹,別給吏屬,居門下者”[9]。這是文獻所見到的北魏最早設置尚書三十六曹的記載。次年(398),拓跋珪命崔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統事”[10]。天興二年(399),拓跋珪命“吏部尚書崔宏通署三十六曹”[11]。但在同年又“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12],解散了尚書省。天興四年(401),“複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到天賜二年(405),又“複罷尚書三十六曹,別置武歸、修勤二職。武歸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13]。此後十餘年的拓跋嗣統治時期就幹脆找不到尚書省機構了。這正如陳琳國所指出的,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時期“三省製並沒有堅持下去”,“在主持三省的漢族士人被殺或黜免以後,三省殆同虛設,甚至廢棄不置了”[14]。北魏初期尚書三十六曹的頻繁廢立說明該時期北魏體製波動之劇烈,這是體製轉換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同時也說明在魏晉時期負責財政管理的尚書諸曹在拓跋珪、拓跋嗣時期徒有其名,不可能發揮財政管理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