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入宮後,在她姑媽馮昭儀的悉心培養下,不但學會了讀書識字,更是對天下之勢了然於胸。
馮昭儀雖然身處後宮,不過問政事,但她是北燕皇裔,人脈旺,出手大方,對下人賞賜頗豐,故而在後宮之中深得人心。時有心腹太監向馮昭儀密報朝廷之事,陪伴在馮昭儀左右的馮媛對朝堂上的人事也悉數知之。
馮媛此時已然明白馮氏一門遭受夷滅三族之禍的真正原因,暗下決心要除掉權傾朝野的司徒崔浩。
原來,司徒崔浩雖然聰明過人,具治國的雄才大略,為人卻心胸狹窄,且喜聽他人奉承,喜歡收人賄賂。
馮崇、馮郎、馮邈三兄弟反出北燕投降北魏,便是崔浩之計。馮氏兄弟投奔北魏後,受到太武帝的重用。崔浩常對人說,馮氏兄弟不開竅,不知感恩於他,對馮氏兄弟不賄賂於他而大感不滿。
崔浩極力勸告太武帝拓跋燾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對佛教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以至於當時‘一境之內,無複沙門’,朝野間怨聲載道。馮朗任雍州刺史時,因為他篤信佛教,為西域高僧石頭陀在中土傳播佛教大開方便之門,這更是引起了崔浩的不滿,決定除掉馮氏兄弟。
時值北方柔然來犯,崔浩覺得機會到了,他舉薦馮邈領兵攻打柔然,更是保薦太武帝拓跋燾寵信的宦官中常侍宗愛為監軍,太武帝采納了崔浩的建議。
崔浩深知太監宗愛極度愛財,必勒索於馮邈,甚至於克扣軍餉中飽私囊。果然如崔浩所料,統兵的馮邈極為高傲,看不起諂媚的太監宗愛。
宗愛勒索不成,便心生歹意。馮邈自領中軍奮勇殺敵時,宗愛矯傳軍令,使得左右兩軍停滯不前,馮邈孤軍深入重圍。
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的馮邈堅持不投降,決心以身殉國。可此時宗愛已經回報太武帝,言道馮邈已經投敵。太武帝大怒,崔浩趁機進言,言道馮氏兄弟本為北燕宗親,不得已投魏,借領兵之機,勾結柔然,意圖滅魏複燕。
太武帝久不見馮邈軍報,暴怒之下,傳令太監宗愛領宿衛禦林軍誅殺馮氏三族。消息傳到被圍的馮邈軍中,馮邈悲憤之餘,不得已歸順了柔然。
崔浩獨掌大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這也引起了鮮卑貴州的強烈不滿。可崔浩我行我素,絲毫沒把鮮卑貴族放在眼中,甚至得罪了太子拓跋晃。
崔浩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之士數十人,每人都當郡守。太子拓跋晃對崔浩道:“先前征召的人,也是州郡官職的人選,在職已久,勤勞政事未見酬答。現今可先補前番征召的人為郡縣守令,以新召的人代為郎吏。而且太守縣令治理百姓,應該派那些有經驗的人。”
崔浩堅決不讓步,固執地派了那些新征召的人。隻因太武帝拓跋燾深信崔浩,曾召集眾尚書,下令道:“日後凡屬軍國大計,你們不能決定的,都應先征詢崔浩的意見,然後再可實施’。”,因此,太子拓跋晃也對崔浩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