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國史禍端(1 / 2)

馮媛跪在地上,把她的借刀殺人之計一一陳於太子。太子拓跋晃聞計大驚,細思之下,果然是條妙計,心中暗暗佩服馮媛的手段。

然太子拓跋晃畢竟飽讀儒家之書,宅心仁厚,想到馮媛此計一出,必將引起腥風血雨,心中實是不忍。

見太子猶豫不決,馮媛掩麵泣聲道:“太子殿下,臣女設此計,不敢隱瞞太子殿下,臣女誓殺崔浩,欲報滿門被殺之仇。”

太子歎道:“馮媛,你小小年齡,卻滿懷仇恨之心。冤冤相報何時了?崔浩雖然恃寵欺世,卻為治國之能臣。如殺崔浩,恐天下之人不服,會起禍亂。”

馮媛道:“太子殿下,臣女欲殺崔浩以報家仇不假,可實也為大魏和太子殿下而殺。太子殿下,崔浩喜提拔漢臣而抑鮮卑中貴族。我大魏龍興於鮮卑山,雖然入主中原,欲與漢融而為一,但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機。”

“我大魏國中,漢為趙、魏兩大姓,崔浩扶漢抑鮮卑本無錯,隻是他太急功近利,不是把矛盾漸趨消緩,反而促使了趙魏兩姓與鮮卑一族猜忌更多。崔浩恃功而傲,太子貴為國之儲君而崔浩卻不謙恭以待太子。”

“若日後太子即位,崔浩勢大,太子日後如何駕馭?若從崔浩,則太子抑鮮卑,將失根本;若抑漢,則太子殿下即位後,又如何得漢地民心,滅劉宋而一統天下?太子殿下,崔浩必欲除之,方能保得太子殿下繼位大統後永保大魏江山。”

太子微微點了點頭,他也早就考慮到了這點,心中基本已經認同了馮媛的觀點。

見太子臉色漸漸舒展開來,馮媛又道:“太子殿下飽讀儒家詩書,宅心仁厚,憐愛天下蒼生。如今西方佛教傳入中土,其教義勸人為善、遵紀守法,正利為君主所用,以統臣民。崔浩宣揚道義,滅除佛教,致天下怨聲載道。如太子殿下除掉崔浩,則天下心善信佛之人,無不感太子大恩。”

“再者,崔浩雖有才能,卻心胸狹窄,排斥異已,更是貪財好色,若不除之,則恐朝廷眾官皆仿效之。如此,則為我大魏之悲,江山不固。”

太子沉吟半晌,輕聲道:“馮媛,你言之有理,本太子準你此事,平身吧!”

馮媛剛站起身,屏風後轉過一人,對太子納頭便拜,痛哭道:“太子殿下,如聽馮媛之計,則老臣必死,望太子殿下垂憐,準臣告老還鄉,以保臣一家安康!”

太子趕忙扶起跪地而哭的高允道:“高太傅,你因何而泣?馮媛獻計除崔浩,高太傅怎麼會有性命之憂?”

高允道:“太子殿下,臣如今為崔浩之副,同領秘書府,監造《國記》。如崔浩聽信諂臣之言,惹怒皇上,皇上必盡誅秘書府之人,老臣焉能躲過此劫?”

太子點點頭道:“若崔浩事發,高太傅果然要受其牽連。此事如何為好?馮媛,你既設此計,可想過高太傅脫身之策?”

馮媛想了一下,含笑道:“高太傅,您可記得遼東公翟黑子乎?”

高允一楞,細思馮媛之意,臉上漸露喜色。

遼東公翟黑子得到太武帝拓跋燾的寵信,出使並州。在並州時,他接受了當地官員上千匹絹帛的賄賂。不久事發,太武帝大怒,召其回京欲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