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徹底掌握了朝政,她實現自己夢想的抱負條件已經成熟。自她幼時被滿門抄斬那一刻起,她的心中便對朝廷的弊政充滿了痛切。馮太後意識到,雖然她大權在握,成為北魏王朝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但她若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必將遭遇到朝廷內外思想保舊的許多人的抵製。
馮太後智謀遠慮,她認為要改變北魏的弊政,首先必須扭轉人們的習慣觀念。那些頑固的迂腐派是不可能接受她的新政的,若以高壓手段強製推行新政,必然會帶來許多隱患,這不利於朝政的鞏固
因此,馮太後把眼光盯向上年輕一代。她認為年輕一代容易接觸她的新思維,隻要這批人成長起來,她的新政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馮太後意識到,要有效地施行新政,就必須培養大量人才,要擴大建立學校。馮太後的指導思想,就為北魏初立鄉學,在各州各郡建立學校奠定了基礎。
北魏自從道武帝開國以來,就十分重視漢文化。曆代君主皆意識到,他們鮮卑族雖然龍興於大鮮卑山,以武力東征西討,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但畢竟鮮卑族人口少,文化底蘊也不深厚。
北魏曆代皇帝意識到,要想在中原地區立足,長治久安,就必須與人口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的漢族融合在一起。要想殺光漢族人,徹底消滅漢族文化,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況就算真的把漢族人全滅了,那大魏國內還能有多少人口?早就抵禦不住北方柔然和南朝劉宋了。
漢族人由於文化曆史的悠久,一直認為自己才是炎黃正統,讓他們接受鮮卑文化,那幾乎毫無可能。既然不能在文化上征服人口眾多的漢族,英明的北魏皇帝就作出了決策,把鮮卑族融入漢族之中。時間久了,沒有鮮卑漢族之分,人口眾多的漢族人也就自然而然能接受本為少數民族的鮮卑貴族的統治。
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剛剛起兵征討四方,還沒有正式開國前就高瞻遠矚,建立了太學。至北魏王朝建立,道武帝遷都到平城,在平城建立了宮殿,第二年就下令把太學搬到平城,並擴建了太學規模,招了三千好學之士。
平城人口稀少,禁宮中主要有皇帝、後妃、太監、宮女們,這一群人也隻不過上千。然後就是負責保護京師的宿衛禦林軍,有萬多人,全由拓跋氏子弟組成。除了這些核心外,還有千餘統治全國的文武百官。
除了普通百姓,在朝廷的核心組成中,三千太學生就是一個規模宏大的人群。北魏開國皇帝很有遠見,十分重視太學,令各皇子從小就必須在太學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道武帝的長子,即後來的明元帝拓跋嗣從小就好學,禮愛儒生。明元帝的兒子世祖太武帝更是青出於藍,學問超過了道武帝和明元帝。
太武帝拓跋燾不滿意漢字的多義多音情況,認為經過曆代文人流傳,歪曲了這些治安原本的麵貌,於是,太武帝便自己造了一千多漢字。至少對文字的研究,表明了太武帝對文化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