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明奉獻文帝密旨率領著大批宿衛禦林軍趕赴西兗州,來到了渡口。渡口上李式的親信,見到大隊宿衛禦林軍簇擁著一位朝廷命官前來,不由得暗暗心驚。
拓跋明命手下人向渡口喊話,要求對方立即派船接應他們過河。李式的親信親駕小船來到對岸,對岸上大隊人馬抱拳喊道:“諸位大人似是從京師而來,我家刺史大人有令,凡是京師來人,俱得上報刺史大人,刺史大人必會親自前來迎接。”
拓跋明雖然已經麵上被獻文帝拓跋弘免了中書侍郎一職,但獻文帝暗中已經許諾事成後封他為中書監。故拓跋明奉密旨前來抓捕李式時,為了方便統領隨行的宿衛禦林軍,已經換上了中書監的官服。
他對李式親信道:“本官乃中書監拓跋明,奉旨前來公幹。不必等你們刺史大人前來相迎,你們趕緊用大船過來接我們過河。”
李式親信說道:“中書監大人,實在抱歉。我家刺史大人法令嚴明,若是我們不按其吩咐辦理,輕則逐出公門,重則收入監牢。眾位欽差請稍待,我即刻命人報知刺史大人,待刺史大人來到河邊相迎時,卑職才敢放大船過來迎接眾位欽差!”
李式貴為刺史,除非是皇帝和太後親來,才能勞動刺史大人委身前來親自相迎。欽差雖然代表著皇帝,但畢竟還不是皇帝,一般都是欽差到了刺史府前,再由刺史出來相迎。
李式謙卑過度,這種一反常態的做法立即引起了拓跋明的警覺。他稍一凝思,立即猜到了李式的用意。
拓跋明對小船上的李式親信喊道:“本欽差奉旨前來,並非為汝家刺史大人。濟南王慕容白曜大人攻克了山東曆城,然而南朝劉宋不甘心此敗,故欲起刀兵複仇。前線形勢危難,本官奉皇上之命,前去山東曆城監軍,以助濟南王慕容白曜。”
“事急,故本官並不從州衙經過,而是借道直奔山東曆城。汝若誤軍情,可知其罪?恐怕汝家刺史大人也擔當不起!速放大船過來,渡吾等過河!”
聞得拓跋明之言,李式親信心中吃驚不小。他看來人官服,知是朝廷高官;來人又帶許多宮中侍衛,那必是奉旨的欽差無誤。他們一行既然以軍情緊急相逼,恐怕真的連刺史大人都擔當不起貽誤軍情之罪名。
渡口分別有一南一北兩條大道,向北通向刺史府,向南通向山東曆城。李式親信暗思,看情勢自己是不可能再以刺史之言來敷衍了,隻能吩咐大船過來渡他們過河。李式親信作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他們過了河直奔刺史府,那他暗中立即快馬從小道趕往刺史府提前通知李式;如果他們一行人往南,那真的是借道西兗州而往山東曆城,自是虛驚一場,壓根不用向刺史大人彙報。
李式親信心中拿定主意,站在小船上向對岸發出了信號,頓時兩隻大船從對岸開撥,緩緩駛來。
拓跋明帶著眾侍衛渡過河後,還假意留下些銀兩,說是犒賞渡口之人。眾人皆為歡喜,獨有李式親信一言不發,密切注視著他們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