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馮太後陷入傷心之中,三公無奈,隻得告辭離開。獻文帝殺了李奕,出了胸中一口惡氣,然而他興奮過了後,又開始有些懼怕。
獻文帝深知馮太後已經徹底愛上了李奕,自己殺了她的情人,太後必定會動怒。如果馮太後動怒了,與獻文帝一番較量,那北魏朝廷必掀起驚濤駭浪,未知鹿死誰手。
然後過了幾天,太後那邊出奇的平靜,絲毫不見太後有任何不滿皇帝的話傳出來,也不見太後召見其他大臣。獻文帝以為馮太後可能是厭倦了李奕,或者是自己正式親政掌權後,太後以為自己再也沒有能力與皇帝相抗,這才對李奕之死不聞不問,不由得心中大為高興。
他哪知道,馮太後此刻已經生了殺死,她誓死要為自己的情人李奕報仇雪恨。隻是此時的馮太後政治上更為成熟,也更加深謀遠慮。馮太後也知道獻文帝培養了一批自己的勢力,她在不清楚獻文帝的真正實力時,決不會輕易表露出來。
馮太後不動聲色另個原因就是采用對付乙渾的政策,她要對獻文帝示弱,讓獻文帝在得意之餘,徹底暴露自己的實力,馮太後做到知已知彼,才能一擊必中。更主要的是,馮太後為了籠絡人心,故意讓獻文帝認為自己殺了太後情人卻什麼事也沒有,從此更加驕狂起來,激起朝中許多手中有實權的老臣不滿,徹底倒向太後一邊。
果然不出馮太後所料,獻文帝在試探馮太後沒有什麼動靜之後,再也不把馮太後放在眼裏,開始實施自己雄心勃勃一代明君的帝王夢。
獻文帝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毫無顧忌地任免官員,這不免惹怒了朝廷中大批勞苦功高的老臣。尤其令老臣們不能容忍的是,拓跋明僅憑誣告李敷起家,獻文帝不但封他為中書監,不久以後又封他為戶部尚書。
與獻文帝的大動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馮太後卻在後宮之中一無動靜。除了三公經常拜見馮太後外,獻文帝並沒聽到馮太後對他有任何不滿之言。
更讓獻文帝放心的是,馮太後似乎失去了權力的欲望,而沉浸於聲色之中。短短的時間內,馮太後便接連找了兩位情人。這時的獻文帝,卻對馮太後再找情人的事不再耿耿於懷,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對馮太後有情人李奕的事一直不滿,並不是為了他父皇的聲譽,而是自己那時為馮太後臨朝聽政,自己身為皇帝卻沒有真正的權力而心中不滿。
馮太後再找情人,這非但不讓獻文帝惱怒,反而心中暗喜。他本擔憂自己殺了李奕後,馮太後會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自己決一死戰,能不能保住皇帝的位置也說不一定。馮太後既然沉迷聲色,說明她已經徹底喪失了權欲之心,對獻文帝已經構不成威脅。
李弈被殺後,馮太後的私生活依舊毫無顧忌,不少健美強壯的男子成為其新寵。馮太後對其中的才幹之士,任以要職,委為心腹,這些人多成為她政治上的得力幫手和股肱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