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改,善莫大焉
寫作夢工場
作者:山東一考生
齊桓公到戰敗的郭地,問當地父老:郭為什麼會滅亡呢?父老回答:“以其善善而惡惡也。”齊桓公十分不解:“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答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然也。郭君看到了錯誤,卻困在了“改”字上,可見,隻有改過,才有大善。
聞過則改,可以成就個人的傳奇。
畫家張大千年輕時在巴黎舉辦畫展,特邀畢加索參觀。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這裏沒有你的一張畫。”冥思苦想後,張大千明白了其中緣由,原來自己熱衷於臨摹石濤、八大山人等人的畫作,雖可亂真,但缺乏創造,無自己風格。從此,張大千在作畫時注意開拓創新,終於成為20世紀最具特異風格的大師之一。聞過則改,是完善自我,達到巔峰的基礎。
聞過則改,可以成就國家的尊嚴。
二戰後,德國作為最大的戰敗國,在曆史麵前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為了改正自己的過錯,德國竭盡全力消滅納粹黨,德國人用他們隨處可見的二戰紀念館來銘記、緬懷這段曆史,用他們鍥而不舍的愛國主義宣傳來阻止曆史的重演。對於曾飽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德國人用發自內心的懺悔去安慰他們:二戰時期幸存的猶太人,每年都會收到一封真誠的道歉信和一箱豐厚的聖誕禮物。這便是德國的悔過。相較於當前的日本對於二戰罪行的否認,對於侵略亞洲曆史的篡改,德國人用他們的胸襟和氣度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聞過則改,這樣的事例真是不勝枚舉。因淘氣而打碎了花瓶,列寧用他的誠摯道歉換來了姨媽的微笑;因嫉妒作祟而惡語相向,廉頗用他的負荊請罪摘下了“卒為刎頸之交”的豐碩之果;被《咬文嚼字》“咬”了一口的鐵凝、莫言,也用他們的虛心改錯贏得了眾人讚譽。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曾寫道:“改過遷善從不嫌遲。”歌德也曾說:“錯誤同真理的關係,就像睡夢同清醒的關係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總之,錯不論大小,改之則為小,不改則為大。不管是誰,看到了錯誤,又改正了錯誤,那麼我們必然要道一聲:善莫大焉。
評點:閆會才
1.巧敘故事,引出論點。文章開始是一個精彩的文言故事,之後作者適時議論,水到渠成地引出論點。2.逐層深入,論述深刻。先舉張大千的事例,說明聞過則改,可以成就個人的傳奇;再舉德國的例子,說明聞過則改,可以成就國家的尊嚴。3.材料豐富,說理充分。考生列舉張大千、德國、日本的例子,又列舉列寧、廉頗、鐵凝、莫言的事例,還引用托爾斯泰、歌德的名言,從中可以看出考生平時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