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馬
寫作夢工場
作者:梅小思
古時候,南方的河流眾多,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而北方多為陸城,道路四通八達,隨處可見驛站,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車。
生在南方,獨愛南方的水。每一個村落,甚至每一戶人家,四周總會有或大或小的水塘。水塘裏,有的是數不盡的浮萍,有的是參差不齊的荷葉。仲夏之時,雨水肆意地打在綠色的葉片上,依稀可見幾滴滾動的水珠。水塘裏的蛙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評論著一天的遭遇。這樣的夜晚,搬一把涼爽的古藤椅,尋一把輕盈的蒲扇,在月亮底下,光著腳丫,拉著奶奶一齊回憶著過往歲月。瞥一眼門前的池塘,有幾隻熒火蟲在上方閃光,月亮給水麵穿上一層若隱若現的紗衣,反射著一湖寧靜的憂傷。
對於江南水鄉,我了解甚少。隻是知道那裏的河流不似我們這兒的水塘斷斷續續地分布,而是無窮無盡地流過這家村,淌過那家店。在我的記憶裏,有劉若英代言的烏鎮,她柔和的腔調,安靜地坐在小船上沉思的樣子,溫馨的淺笑,與江南婉約質樸的氣質自成一體。茅盾的家鄉也在烏鎮,當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研究茅盾的學者鈴將久悄悄來烏鎮後,說“烏鎮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瓦頂上幾縷荒草,河堤上淺淺的青苔,斑駁的花磚路,掩飾不住它一身的古色古香。
常常幻想北方的馬匹,或許是來自大宛珍貴的汗血寶馬,或許是來自朝鮮小巧的果下馬。北方純美的天空下,有肥沃的黑土,趙本山和宋丹丹那黑土和白雲的故事由此誕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是道不盡的紅色經典,毛主席曾住在這裏,和農民一起推磨、吃饃,無數偉大的決策就在這樣的時光中孕育。賈平凹文中的秦腔,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都在這裏,和北方的馬匹一起跑過東南西北,深入人心。
在北方的生活才算得上真正的豪情。漫天飛舞的黃沙裏,提一壺酒,拿大口的碗,給兄弟斟滿,“咣”的幹杯聲中夾雜濃重的鄉音。在大草原上,養一群壯碩的牛羊,揮著長鞭,與自己喜歡的姑娘唱一曲《敖包相會》,看廣闊天空中雲起雲落。賈平凹在得知自己的《秦腔》獲茅盾文學獎時隻是說了句天空晴朗,然後吃了碗羊肉泡饃,夠個性,夠淡泊!逢著喜事,唱幾句詼諧的二人轉,扭幾段喜慶的秧歌——這樣的生活才是有血有肉!
我一直渴望著,從南方搖著我的烏篷船一路顛簸、一路歡笑地遊到北方,在北方尋一頭壯實的馬,騎著它,翻過崇山峻嶺又回到了家鄉……
評點:張興武
文章一定要注意細節描寫。本文寫劉若英坐在烏鎮的小船上沉思、淺笑,寫賈平凹獲知得獎後吃羊肉泡饃,這些細節都闡釋了作者的觀點,又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留心,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