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三、血腥老將——巴頓4
14.熱情接受新的任命
美國宣布參戰後,潘興受命組建一個步兵師,率該師作為美國首批參戰部隊赴法國協同英法聯軍作戰。他為組建師參謀部物色了一批軍官,其中包括巴頓。
幾天後,潘興又被任命為美國遠征軍司令,他電告巴頓迅速趕到華盛頓報到。
潘興和巴頓一行乘船前往歐洲,巴頓滿懷希望與熱情來到了法國。
到了法國,潘興將軍忙得很,巴頓隻在一次進餐時見到了他,偶爾,巴頓也可以跟隨他去檢閱。
巴頓自己也有火一樣的心,他渴望自己能在前線指揮殺敵,但是他很快發現現實與理想相差甚遠。
那些高級指揮官們一天到晚都忙於研究戰局,著手製訂美軍的一係列軍事計劃,卻遲遲不見行動。
要知道,這是美國第一次派兵到歐陸作戰,從後勤供應到前線指揮,一切都需要從頭幹起。
在總司令龐大的指揮所裏,巴頓作為低級副官沒什麼大事可做,一天到晚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跑。
潘興將軍似乎同他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親密關係,非常隨便的玩笑沒有了,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理會他遠大的抱負。
但是,巴頓可不是一個習慣於無所事事、受人冷落的人,他思來想去,決定去找潘興將軍討個差事。
“將軍!”巴頓好不容易找到了百事纏身的潘興,恭恭敬敬地敬了一個極其漂亮的軍禮,然後說:“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能夠得到您的答應。”
“講吧!我親愛的巴頓少校。”潘興語調極其平淡地說。
巴頓注意到了潘興對他的稱呼不是平時親切的“小子”,這讓他有些掃興,不過他相信將軍是能夠幫助他的。
巴頓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竭力平靜地說:“我想到戰鬥崗位上去。這裏現在看來並不十分適合我。您知道,將軍,我是一名戰士,我應該到前線去殺那些德國佬!法國人總是很笨,他們上了前線還在做香檳美夢。”
潘興笑了笑說:“年輕人,你的想法不錯。我這裏有個新的任務,你或許會喜歡的。”
潘興說的新的任務,是指正在醞釀組建的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潘興說:“你看,法國人、英國人都在搞這玩意兒,我們美國人也應該試一試。你可以去幹這事,如果不感興趣,可以去帶步兵營。”
坦克在1917年已不是新名詞了,最初源自一位名叫歐內斯特·斯文頓的英國上校,他是戰地隨軍記者,當時突發奇想才出現了這種新式武器。
當時這個英國記者建議製造一種能夠自行推進的車輛,它能夠跨越戰壕,又有裝甲,還配有火炮或機槍等進攻性武器,能夠自行推進,寓攻於防,攻防兼容,既不怕機槍的襲擊,又能進攻敵人陣地。
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對這一想法很感興趣,因為當時歐洲戰局處於僵持階段。
在12公裏長的戰線上,雙方分別投入了20多個師,進行拉鋸戰,一時很難分出勝負,各國都在想新的辦法。
對雙方來說,在西線上的首要的戰術問題就是怎樣突破戰壕。要達到目的,軍隊需要跨過死亡區。
在敵人機關槍和大炮齊射的槍林彈雨中,士兵們必須切斷死亡區中帶刺的鐵絲網,然後衝進戰壕中與全副武裝的敵軍展開麵對麵的肉搏戰。
明智一些的方法,就是利用連綿不斷的炮轟打爛鐵絲網、破壞敵方槍械,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
然後,讓自己的士兵跳起來一哄而過。
但是,這些是理想的說法,敵人也不會隻在那裏等著挨打,他們會利用各種方法,保持自己的力量。並且使那些攻擊的士兵相對地處於暴露的一方,遭受損失。而且敵人還會有增援力量,所以這種攻擊的代價是昂貴的。
當然,不想這樣硬碰硬地進行陣地戰,那就得進行偷襲。
但這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容易,因為敵方的防禦上都有警報器,這樣很容易就會暴露目標。
而且偷襲一般是不可能用很多人的,一旦被敵人發現,後果將是非常嚴重。
利用毒氣和化學武器,可能會使突襲成功,但也同樣存在弊端。因為自己的軍隊也不可能直接暴露在毒氣中,可是要戴上麵具的話,那是非常影響打仗的。
另一個解決這戰壕的方法,就是利用這種想象中的坦克。從某種程度上說,坦克就是為這樣的戰爭而專門設計想象出來的。
坦克具有攻防合一的特性,可以相對安全地穿過死亡區,破壞敵人的設施。
丘吉爾立即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進行試驗。他們根據斯溫頓上校的建議將一種拖拉機改裝成戰車,在英國的水櫃工廠裏進行生產。
為了保密,研製人員將其稱為水箱,水箱的英文讀音即坦克。這個因為應付僵持局麵而產生的別出心裁的空想,竟然變成了現實。
坦克問世之後,人們對它的作用還不了解,更不會想到它會成為未來戰場上的新秀。
當時人們把坦克投入戰場,隻是用於攻堅,沒有完全發揮其防護、機動和火力三結合的威力。
但即使這樣,坦克的威力也是有目共睹的。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出現在索姆河戰役,就初戰告捷。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和德軍在法國境內實施的重大戰役行動。在這次戰役行動的時候,英軍第一次將坦克送上了戰場。
在沒有槍炮響聲的情況下,英軍300多輛坦克在康布雷附近的前線上伸展開近10公裏,並分派5個步兵團突襲被德國人稱為“重圍之地”的海登勃格防線。
到了中午,坦克軍就已經突破了防範森嚴的敵軍戰壕,並且深入敵陣約6公裏。
他們粉碎了把持此處的兩部分敵軍,抓獲4000名戰俘,繳獲100多支槍,而英軍隻有400人傷亡。
這次大獲全勝,與其他進攻相比節省了許多兵力,在更短的時間中取得更多的土地,這樣也使西線的戰勢得到了穩定。
盡管英軍沒有利用首次突襲的成功,也沒有采用這一新趨勢的優點,但是康布雷戰役標誌著坦克戰術在戰爭中的首次成功應用。
沒有槍炮襲擊而隻是坦克團的突襲表明了戰場上又恢複了活力,死亡區可以被跨越,敵人也被摧毀。康布雷戰役的最快效應和不朽的價值在於它證明了坦克的價值。
這個戰果在沒有坦克作戰時候的戰役和戰鬥中,英軍要付出10多倍的傷亡,才能取得這個戰果。
首戰告捷以後,坦克名聲大振,各國紛紛仿效。
首先是德國軍械局立即組織專人,對這種新式武器進行研究,樣品很快就出來了。
法國依靠英國的幫助,也很快製造出了諸如聖·瑟蒙德型和施奈德型的各式坦克。
美國陸軍對這項新式武器的賞識是遲鈍的。直至1917年秋,美國陸軍好不容易才決定采用這種新式武器時,英國和法國已經有了幾千輛坦克了。
這時美國隻有兩輛稱得上是自己的坦克,這是華盛頓的軍械署依照法國的設計圖樣定製的。它的外形粗陋而笨拙,結構簡單而幼稚,而且其中一輛竟采用蒸汽機來發動。
對於這樣一種新式武器,巴頓對潘興將軍提出的問題沒有立即作出回答,他希望回去考慮一下。說是考慮,其實巴頓當時是非常為難。
因為巴頓不願當步兵,他覺得步兵不過癮,他認為如果自己進了步兵團的話,也許就是千百大軍中的一員,也可能是一場大戰後的殘留者,然後在潮濕的坑溝裏像老鼠般地度過餘生。
巴頓最想去當的是騎兵。他家裏養了一群馬,有馬廄,他善於打馬球,他的馬術非常好。
因為巴頓西部牛仔的風格很濃,他用他的馬鞭一捅他那個帽子,就這麼一個動作,就叫巴頓演繹成後來美國的軍禮。非常隨意,但表示了美國人的那種個性,成為美軍標準軍禮。
巴頓特別喜歡到騎兵部隊,可是潘興恰恰就沒有讓他到騎兵部隊,他知道潘興是說一不二的那種人,說過的話是不能更改的。步兵不願意當,那麼坦克可是當時美軍就那麼兩輛,組建什麼坦克部隊?
巴頓見過坦克,而且也非常感興趣,雖說沒有真正接觸過,但是出於對戰爭和兵器發展史的深刻理解,巴頓初步認識到,坦克部隊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前途和作用的新兵種。
甚至巴頓還對坦克進行過一番考察,而且還寫了一份很長的報告來對坦克進行解釋,希望引起軍方的注意。因為當時除了巴頓以外,美國軍界沒有幾個人了解關於坦克的知識。
同時巴頓還對自己的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自己是最合適的坦克軍官人選。
另外,巴頓還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與法國人相處得十分融洽,可以與法國人商討坦克使用條例,他認為自己是乘汽車進行進攻作戰的唯一的美國軍官等。
總之,巴頓認為自己能完全適應這一新兵種,一定會在實戰中取得出色的成績,雖然巴頓這樣想,但是他並沒有充分作好組建坦克部隊的思想準備。
不過當時巴頓的思想還有些矛盾,由於當時坦克是新式武器,存在很大的爭議。
巴頓想如果自己組建失敗,證明坦克是無用的東西,那麼不管戰爭給自己提供多少良機,也會影響自己發展的。他拿不定主意,步兵不願意當,坦克又是這麼一個情況。
在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巴頓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嶽父艾爾。
艾爾是美國的社會名流,馬薩諸塞州一個著名的紡織巨頭,巴頓非常信賴他的嶽父。所以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