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三、血腥老將——巴頓9(1 / 3)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三、血腥老將——巴頓9

41.粉碎敵人的最後希望

1944年12月中旬的時候,正是北半球的冬季,一場鵝毛大雪從天而降。當時阿登地區氣溫驟降,地麵積雪厚達13厘米。

12月16日一大早,薄霧尚未消散,美第八軍將士睡夢猶酣。突然間,震耳欲聾的炮聲打斷了他們的酣夢。

美國第八軍將士睜眼一看,發現有近20個師的德軍如潮水般地向他們湧來。

齊格菲防線雖然沒能阻住盟軍,但卻遲滯了他們的進攻速度,就連一向以高速推進著稱的第三集團軍,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個月裏隻推進了80公裏。

這給希特勒爭取了足夠的時間,拋出了他的撒手鐧。

阿登地區,位於法比邊境中段,德軍曾在此成功地對法國實施了突擊,演出了軍事史上極為成功的一幕。

希特勒想在這裏再創造一個奇跡,挽救危局。

阿登地區是一個山陵起伏的叢林地帶,美軍在那裏的人數並不多,因為他們要在沿著進入德國的平坦道路上集結最大兵力。

阿登山區是霍奇斯的第一集團軍和巴頓第三集團軍的接合部,這裏有近120公裏寬,但隻有米德爾頓缺編的第八軍把守,兵力十分薄弱。

17日5時30分,德軍2000門大炮一齊向第八軍陣地瘋狂轟擊,隨後,兩個裝甲集團軍,13個步兵團組成的第七集團軍共20萬兵力,潮水般向毫無防備的美軍第八軍洶湧而來。

第八軍立時陣腳大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希特勒的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他獨獨沒有考慮到巴頓。12月18日下午,布來德累召集巴頓去他的司令部舉行緊急軍事會議。

巴頓一到,布來德累就向他展示了從空中拍攝到的最新戰場形勢照片。

照片表明,德軍在阿登山區已突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德軍第五裝甲集團軍正在蜂擁而入,美軍整個防線正在垮下來,像一座行將崩塌的大廈。

不用布來德累說什麼,巴頓已明白想要他做什麼。他必須停止在薩爾地區的進攻,幫助渡過這次危機。

巴頓明白形勢的緊迫和改變戰略的必要性,他當即表示,他將讓第四裝甲師星夜向朗威前進,次日再派第八十師去盧森堡,如果需要的話,他還可以派出第二十六師。

巴頓的回答,讓布來德累既滿意又感動,他原以為讓巴頓取消薩爾戰役,他會大鬧情緒,不曾想,剛剛提了一句,就從他那裏痛快地得到三個師。

12月19日,艾森豪威爾急匆匆地由巴黎趕到凡爾登,召開高級軍事會議。

會上,艾森豪威爾決定,為解除阿登危機,盟軍應最少以六個師的兵力向德軍的南翼發動強有力的反擊,巴頓擔任這一行動的總指揮。

凡爾登會議後,巴頓沒有回自己在南希的司令部,而是直接去了盧森堡。同時,他打電話通知手下各軍師長,讓他們做好在24日發動進攻的準備。

在巴頓的指揮下,第三集團軍上下迅速行動起來,隻用了3天時間,戰線的轉移工作順利完成,把一支幾十萬的部隊,從薩爾地區快速調往阿登山區,實現了戰線由南向北的全麵轉移。

一切安排就緒後,巴頓開始進行作戰部署,他的目光被巴斯托涅吸引了。

巴斯托涅是個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鎮,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當地的交通樞紐,隻要控製住它,就等於控製了德軍反攻部隊的補給係統。

12月22日6時,進攻開始。第三軍在軍長米利金指揮下,迎著暴風雪大踏步前進。

左翼第四裝甲師和右翼的第二十六師也十分順利,各前進了10多公裏,第八十師則攻占了梅爾齊希。

為了爭奪巴斯托涅,德軍不斷發動圍攻,但占駐該地的美軍頑強堅守,始終屹立在德軍的突出部上。

巴頓的軍隊成為德軍大舉進攻範圍內的一個釘子,使其不敢貿然向美軍縱深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1945年元旦來臨了,巴頓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迎接新的戰鬥的一年到來,他命令第三集團軍的各炮兵部隊在24時用最猛烈的炮火向敵軍持續炮擊25分鍾。

隨著美軍的勝利前進,戰場形勢迅速好轉。至元月中旬,巴頓已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德軍的進攻完全失去了力量,圍殲敵軍的時刻已經來到。

1月16日,巴頓的部隊由南北兩麵向赫法利策推進,將德軍的突擊部隊攔腰截斷。

23日,美軍攻占聖維特。27日,巴頓部隊前鋒已抵達烏爾河。29日,巴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阿登戰役勝利結束。

阿登戰役是德國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共傷亡81834人,其中大約有17200人死亡,34439人受傷,16000人被俘,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

盟軍也損失80000餘人,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損失坦克733輛,飛機592架。

巴頓這樣評價阿登戰役:“勇敢的槍,老兵,你們在那裏獲得血與火的洗禮,而你們出來的時候,跟鋼鐵一樣堅強。”後來,“勇敢的槍”的傳奇故事在美國廣為流傳。

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也沒有力量阻擋盟軍的進攻了,這讓盟軍開始踏上了直搗納粹老巢的通途。

42.率先強渡萊茵河

阿登戰役以後,德軍最後失敗的日子已日益臨近了。

在西線,德軍所剩下的不過是殘餘的66個師。盡管德軍此時已是氣息奄奄,但在希特勒的宣傳下,仍然決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國,準備憑借萊茵河天險同盟軍作背水一戰。

對於德軍的負隅頑抗,英美高層經過協商,艾森豪威爾采取了“萊茵河作戰計劃”。

這是一個由英國擔當主國和作戰計劃,美國隻能成為最後進攻的配角。艾森豪威爾的這一安排,引起布來德累和巴頓的強烈不滿。

1945年2月6日,艾佛爾戰役打響了。

至2月12日,第三集團軍基本肅清了薩爾河和摩澤爾河三角地帶、基爾河和萊茵河西岸的殘敵。

在前方,特裏爾城擋住了巴頓的去路。

特裏爾是德軍在該地區的軍事要地,兵力雄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

巴頓決心一口吞掉這隻攔路虎,但苦於兵力不足。為此,他特地前往巴黎。

在巴黎,巴頓從艾森豪威爾的作戰部長布爾那裏借調了第十裝甲師,與第九十四師配合,以期能在薩爾河與摩澤爾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打開一個突破口。

從22日開始,巴頓部隊發動了空前猛烈的攻勢,在不到四天的時間裏,他們肅清了薩爾河到摩澤爾河三角地帶的敵軍,攻克薩爾堡,在薩爾河對岸建立起一係列橋頭陣地,特裏爾已是孤城一座。

巴頓命令部隊快速奔襲,拿下特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