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四、“沙漠之狐”——隆美爾2(1 / 3)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四、“沙漠之狐”——隆美爾2

3.率領“非洲軍”施展才幹

1941年2月,希特勒將隆美爾調往北非前線,這是希特勒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其主要目的是盡快挽救意大利人的敗局,占穩地中海,謀求在印度洋海岸與日本人攜手會師。

2月12日,隆美爾飛抵利比亞的黎波裏城。那時,格拉齊亞尼領導意軍連吃敗仗,墨索裏尼非常生氣,就撤銷了他的職務,任命加裏波第上將擔任北美意軍總司令一職。

加裏波第上將匆匆地接任了這一職務,他來到北非後,發現情況非常嚴重,此時的意大利軍隊軍心渙散,毫無鬥誌,可以說清不成軍。士兵們已不顧命令,丟棄了手中的軍械和彈藥,胡命地爬上各種車輛,不顧一切地向西逃竄,有時他們為了爭奪車輛,竟互相開槍射擊,許多軍官都已捆好了行李,一旦船隻來到,就打道回府。的黎波裏失守已在所難免,加裏波第曾幾次下令組織反擊,但均未成功。

“真是兵敗如山倒,不堪一擊的意大利人。”加裏波第嘟響著說。

“報告!”

“進來。

進來的是聯絡官梅蒂尼少校。

“將軍閣下,剛才德國駐意軍北非總部聯絡官梅根中尉打來電話,說:德國的一位叫隆美爾的將軍來到了北非,協助我們指揮作戰。聯絡官還說,他們馬上就來司令部拜訪閣下。”

“你說那位將軍叫隆美爾?”

“是的,埃爾溫·隆美爾,統率‘魔鬼之師’,在法國所向披靡的埃爾溫·隆美爾將軍。”

加裏波第眼睛一亮,“這太好了,他們來得正是時候,趕快叫大家做好歡迎準備。”

但是,他心中仍有一絲不快,派德國將軍來北非協助作戰是一件大事,意軍統帥部竟然事先不打招呼,全然不把他這位北非最高軍事指揮官放在眼裏。

半小時後。

一輛吉普車疾駛而來,“嘎”地一聲,在司令部大門前停了下來。

從車上下來了一位年近五十,體格壯實的軍人,他有著寬闊勻稱的額頭,挺直的鼻梁,突起的問骨。小巧的嘴巴上有兩片繃緊的嘴唇和一副帶有輕蔑意味的下顎,從鼻孔到嘴角有幾根嚴厲的線條,那雙碧藍的眼睛裏含有一種敏銳而狡詐的的東西。這就是帶有傳奇色彩的隆美爾。

“隆美爾將軍,歡迎您,”加裏波第迎了上去,“感謝你不辭辛苦前來相助。”

“我們兩國是盟友,相互幫助是應該的。”

“將軍閣下,貴軍什麼時候能夠到達?”加裏波第關切地問道。

“一個月後。”

一個月後!等到你們德軍來了,我們早就被趕出了非洲,加裏波第暗自想道,臉上現出了失望的神色。

隆美爾好象明白了加裏波第的意思,又接著說道:“不過先頭部隊兩個營後天就可抵達。另外,德國空軍第10大隊也將全力以赴,密切配合。目前,意軍狀態如何?”

“閣下,”加裏波第回答說:“意軍已喪失了戰鬥意誌,人人民戰,的黎波裏城裏的一些軍官已經把行李都收拾好了,至於士兵,有的已經擅自撤離了。”

“你必須下令意軍停止撤退,就地構築防禦陣地,違者軍法處置。”

“閣下,此地無險可守,隻能作暫時防守。你親自去考察一下地形吧。”加裏波第有些不悅地說。

隆美爾瞪著加裏波第,不客氣地說:“我自然會去看地形的,但我告訴你,一旦你們再往後撤,我們就不管了。”

下午,隆美爾乘一架“亨克爾”轟炸機對的黎波裏周圍實施現場偵察。

從機艙裏,隆美爾發現港口的東邊有一條由沙子構成的高坎地帶。他頓時有了主意:就在這裏,利用這一天然屏障來阻截敵軍車輛。

回到的黎波裏後,他給德國拍了一份電報:“與加裏波第和諾塔亞將軍的第一次會談圓滿結束。我們的建議已付諸行動。我們將在錫爾特進行戰鬥,我已乘機至該地區勘察過地形。”

電報拍出後,隆美爾回到了他下榻的陽光賓館,衣服也沒脫就倒在了床上。

隆美爾就要開始他長達2年之久的北非沙漠戰了。這是一個不同於歐洲的戰場環境,“這裏的夏季,正午的太陽使氣溫上升到攝氏ap一50度,夜晚的氣溫又驟降至零度。最危險的是突然刮來的沙漠風暴,開始時隻是一小點古怪的旋風在沙包之間旋轉,轉瞬就會變成時速達130公裏的狂防,攪起層層滾燙細小的沙粒鋪天蓋地。”不過,這裏平坦的地麵倒是機械化戰爭的理想戰場,可以任坦克和裝甲履帶車輛奔馳逞威。而且,這裏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戰區,雖然原則上隆美爾要受意大利北非戰區總司令的控製,但實際上意大利人根本、也不可能指揮得動他。隆美爾直接聽命於柏林。而希特勒這時的主要力量和興趣已集中在征服蘇聯的計劃上,很長一段時間讓隆美爾相機行事,因此可以使隆美爾率領他的兵力不多的“非洲軍”獨立作戰,充分施展自己的權力和才幹。所以,正是在北非廣闊的戰場上,隆美爾達到了軍事生涯的頂點。

兩天後;一艘運兵船滿載著隆美爾的先頭部隊徐徐地駛人了意大利殖民帝國最明亮的珍珠——的黎波裏港。隆美爾的土兵整齊地排列在甲板上,望著好煙閃光的白色建築物,掌狀植物和寬闊的林蔭道,士兵們心中充滿了喜悅,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的神秘的非洲。

當然,他們當中誰也不知道自己會在這裏待多久。

兩年後,當他們撤離非洲時,他們當中又會有多少人能完整地離開呢?

命運不能選擇,危險和災難不可預測。

第二天早上11點鍾,在政府議會大樓前舉行了軍事檢閱,一隊隊德國士兵身著新式熱帶軍服,頭出鋼盔,在的熱的陽光下雄赳赳地走過閱兵台。隆美爾向士兵致敬,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我們將向尼羅河推進,一縣局勢出現合適的轉機,就把這一地區重新奪過來0”樂隊奏起了德國和意大利國田,隨後,轟隆的坦克聲震動了整個利比亞首都,士兵們徑直向東驅車而去。這是一支專業化的精銳部隊。

幾天過後,第5輕裝甲師的主力第5坦克團在的黎波裏登陸。威武的德國坦克轟鳴著滾過利比亞的首都。坦克的數量似乎總是沒完沒了。

這是隆美爾為迷惑英軍而想出的一條詭計。為了對付英國的偵事,他命令部下用本頭和紙板做了幾百輛坦克,有些做得十分逼真,其餘的是把原來的沃爾克式卡車裝飾了一番。卡車和摩托車在這些“坦克”之間繞來繞去,而真正的坦克,為了避開敵機拍照,早已井井有條地轉動著展帶開過了沙漠。

隆美爾命令瓊漢尼斯·施特萊徹將軍指揮的第5裝甲師從錫爾特出發,沿著海岸向東進行探索。一路上,竟然沒有發現英軍的任何蹤影。3月4日,隆美爾的部隊輕而易舉地到達了埃爾蒙格塔。

隆美爾開始感到十分迷惑。英軍在哪裏呢?

此時,英國的第7裝甲師在2月底已調回埃及去休整,接替的是新調來的,沒有經驗的第2裝甲師一部分;第6澳大利亞師已派往希臘,而接替它的第9師在裝備和訓練方麵都不充分;奧康納也在休假,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司令官代替。

3月31日,施特萊徹攻占了布雷加港。

4月2日,第5裝甲師攻占了阿傑達比亞。此時,第5裝甲師隻有一個裝甲團、兩個機槍營、兩個偵家營、3個炮兵連和一個高射炮營。

隆美爾才意識到英國人開始了一次從昔蘭尼加這個鱗莖狀半島的總撤退。

阿傑達比亞是直接通向這個半島的許多條道路的起點,要不要繼續向前推進呢?

隆美爾把手輕輕地玩弄著一份電報,電報上寫道:“你的行動和我的命令抵觸,在你繼續前進之前,務必等我到達。”

這是意大利指揮官加裏波第發來的。

隆美爾看了一眼後,輕蔑地笑了笑。他知道統帥部也反對他向前推進。

3月19日,他飛回柏林,接受希特勒的橡樹葉勳章時,總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曾堅決反對他向東猛衝的計劃,隻是要求他守住現有的防線,準備一次嚴格控製的有限進攻。

他何曾知道,他的向前推進使幾個月來納粹為幹涉巴爾幹和俄國而處心積慮的秘密計劃失去了平衡。

4月3日晚上9時。一輛警戒森嚴的指揮車裏,加裏波第正在和隆美爾發生激烈的爭吵。

隆美爾說:“英國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讓部隊不受任何損失,安全撤出昔蘭尼加。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向前,消滅英國人。”

“隆美爾將軍,守住已有防線,作有限製的進攻,這是我們兩國共同製定的計劃。你必須絕對服從命令。”

“但現在情況已發生了變化。”

“我們的補給線拉得太長,物資供應不上。”

陸美爾咧著嘴笑:“同下,用不著為我們的給養情況擔心。”

加裏被第氣得手指發抖,對這位軍階低於自己,卻一意孤行的德國將軍毫無辦法。墨索裏尼曾有過訓令,要求在北非的意軍盡可能地配合隆美爾行動,不得有違。

“報告。”

“進來。”

進來的是隆美爾的副官赫爾曼,阿爾丁傑中尉。

“將軍,陸軍總參謀長凱特爾元帥來電。”

電報是凱特爾用“艾尼格馬”密碼發來的。在電報中,凱特爾告知,希特勒嚴肅地指示,隆美爾的任務是鞏固陣地並鉗製英國軍隊。“任何必要的有限進攻均不得超過小股部隊的兵力。”

隆美爾看完電報後,轉過身,輕輕地對加裏波第笑了笑:“閣下,元首已聲明給我‘行動的絕對自由’,這一下,我向前進攻,你沒有什麼意見吧。”

肥胖的加裏被第瞪了瞪眼,歎了口氣。

可惜他反應太遲鈍,沒有識破隆美爾的詭計。

隆美爾態度堅決地下令道:“命令部隊立即準備跨過昔蘭尼加。”

昔蘭尼加是個差不多草木不生的地方。因此看不到日光陰影下的風景。傑布爾阿卡達是個荒蕪的斷裂山區,由幾道山穀把它劈開,白色或紅色的沙粒常常席卷這些山穀,阻礙一切植物的生長。這裏隻有貧瘠的沙石和阿拉伯人的帳篷、羊群和駱駝。機械的力量在沙漠上幾乎完全受限製。在托卜魯克周圍,看不到一個居民的蹤影,甚至連矮小可憐的鬆樹也很稀少,多刺的灌木赤裸裸地掙紮著,屈服於上蒼的意旨。

4月4日黃昏時分,隻習慣在歐洲柏油路上輕鬆行駛的駕駛員們一個接一個地撇開堅固的維亞比爾比西公路,向東插進了荒涼的沙漠。在此後的整整一個星期,隆美爾的小股部隊艱難地跋涉在這片沙漠之中,穿行在閃爍跳躍的熱浪裏。正午的太陽使幹燥的空氣上升到華氏120度,更有甚者,夜晚的冷空氣竟能在一小時內使氣溫降到零度,還有沙漠裏的青蛇、蠍子和令人討厭的蒼蠅大軍。而賽過這一切的最危險的敵人則是在那令人痛苦的幹渴之後,突然刮來的沙漠風暴。風暴開始時隻是一小點古怪的旋風在灌木叢之間旋轉,轉瞬就變成時速70英裏的狂積,攪起幾百萬噸滾燙、細小的沙粒,鋪天蓋地地卷過沙漠。這種風暴會一連持續好幾天,細小的沙粒能滲進一切東西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