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9
31.聯絡忠義民兵共同抗敵
嶽家軍直搗中原,目標在於收複河朔的廣大失地,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之一便是連接河朔的忠義民兵。
河朔忠義民兵的抗金鬥爭,由來已久。早在建炎元年趙構南遷之後,女真貴族在占領區任意霸占百姓的土地和房舍,掠奪女子和財物。青壯年男子,或者被殺戮,或者被抓去當兵,或者被標價出賣,或者被趕到西夏、勃勃去換取戰馬。
淪陷區的漢族人民備受欺淩和虐待,生活痛苦不堪,於是便自動集結起來,以忠義社的名義,結營紮寨,不屈不撓地反抗女真貴族的殘暴統治。十幾年來,這種群眾性武裝抗金鬥爭此起彼伏,從來沒有間斷過。
河北忠義民兵中,有位名叫李寶的英雄人物。這個人是山東人,性格豪爽剛直,為人急公好義,年輕時即“雙刀賈勇,冠出輩流”,常常路見不平,便拔刀相助,在家鄉頗受人們的敬重。
河北地區淪陷之後,李寶首先袒臂奮起,聚集了3000義民,計劃殺死女真貴族派在消州的知州,但是沒有成功。後來他脫身南下,於紹興七年在臨安投奔嶽飛。
嶽飛十分高興,把李寶帶回鄂州,編在馬軍中效用。李寶勇武絕倫,又素懷殺敵報國之誌,很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到了嶽飛部下之後,一時沒有被重用,感到非常失望。
李寶想,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千裏前來投效,而抗敵的誌願卻不能很快實現,還不如仍然回到山東,一刀一槍地跟敵人拚個你死我活的好。
於是,李寶暗中說動了嶽家軍中的四十幾個人,準備潛逃,一同渡河北上殺敵。他們出發的日期剛剛商定,嶽飛已經覺察,立刻將李寶和其他40多人統統囚禁起來。
李寶他們問心無愧,挺身而出,向嶽飛自首。
嶽飛不知道李寶等人的動機,十分震怒地問道:“是你煽動他們潛逃的?”
“是我!請宣撫把其他弟兄都放了。”
“你為什麼要潛逃?”
“因為我在這兒不能很好地為國家出力!”
“那你們要到哪兒去?”
“過河殺敵!”嶽飛弄清原委後,十分感動,不但沒有懲罰李寶,反而給了他一個“河北路統領忠義軍馬”的官銜,讓他帶著他聯絡好的人員返回山東,去策動忠義民兵,開展敵後遊擊戰。
李寶等人回到河北之後,很快就聯絡上大批忠義民兵,打著嶽家軍的旗號,到處伺機襲擊敵人。在對敵鬥爭中,他們的力量日益壯大,打邦州,圍鄭州,忽東忽西,忽南忽北,攪得敵人眼花繚亂,防不勝防。
當完顏兀術背盟南侵,對京留守孟瘦等降敵的時候,李寶正在共城縣西山上的民兵營寨中籌劃抗金殺敵之計。得到消息,他立即和部將孫定、曹洋、王靖等率眾誓師出發。他們首先奪取金兵停泊在黃河沿岸的一些船隻,順流而下。五月初十到達曹州附近,一邊駐屯休整,一邊準備迎擊兀術大軍。
當年5月14日,兀術的先頭部隊四五千騎蜂擁而來,黃昏時到達宛亭縣境內,安下營寨。
深夜,困乏的金兵都已睡得死死的。李寶等忠義民兵分水陸兩路,岸上大軍銜枚疾走,河中百舟競發,兩路人馬徑趨金兵大營。金兵沒有料到忠義兵乘夜偷襲,當下人不及甲,馬不及鞍,在黑暗中亂成一團。雞旋郎君等四個千戶頃刻之間成了刀下鬼,敵兵被殺死或被擁入黃河淹死的不計其數。
忠義民兵繳獲戰馬1000多匹,白旗一麵,旗上寫著“都元帥越國王前軍四千戶”字樣,證明這支敵軍的確是兀術的先頭部隊。
當時,兀術的先頭部隊還有一部分駐紮在荊以東10多公裏的渤海府下。李寶偵察得到消息後,又和部將曹洋率領忠義民兵乘舟前往襲擊。
5月18日半夜時分,忠義兵馬突然猛攻敵軍營寨。那夥金兵還不知道他們的夥伴已經被殲的消息,因此絲毫沒有戒備,在李寶等凶猛的砍殺下,同樣遭到了覆滅的命運。
6月2日,兀術部下的大將金牌郎君率領大隊兵馬,氣勢洶洶地從開封一帶趕來,尋找忠義民兵報複。李寶揮舞雙刀,一馬當先,大批民兵以萬馬奔騰之勢,衝向敵陣。
嶽家軍的旗幟漫山遍野地飄揚。金牌郎君驚恐萬狀,勒轉馬頭落荒而逃,他手下的士兵也紛紛潰退。李寶率領大軍一氣追殺10多公裏才收軍。
在嶽家軍勝利進軍的過程中,嶽飛已派遣梁興、董榮等人悄悄渡河北上,命令太行忠義、兩河豪傑即刻舉起義旗,剿殺金兵,占奪州縣,配合嶽家軍正麵戰場的進攻。
梁興、董榮等經常往來於大河南北,人地兩熟,很快就與河朔忠義兵馬取得了聯係。
7月,梁興、董榮帶領一支忠義民兵前往襲擊維州的垣曲縣城。他們化裝成各種身份的百姓,分散前進。當晚來到京西北路的黃河南岸,第二天清晨即渡河抵達北岸。因為他們全是老百姓的打扮,扼守河岸的敵人竟毫未察覺。
梁興等登岸接近守軍,嫣然發起攻擊,敵人無法招架,死傷殆盡。梁興、董榮等乘勝一直前進到垣曲城下。
守在垣曲縣城裏的千戶劉來孫等人,一見忠義人馬開到,緊閉城門,並不出戰。
梁興、董榮等勸他們開門投降,劉來孫等人隻是不理不睬。
梁興大怒,命令部下捆紮雲梯,一擁登上了城垣。守城的敵兵見大勢不好,四散奔逃。梁興、董榮進得城來,當場活捉劉來孫等10多人,奪得戰馬100餘匹,隻用了一天工夫,就收複了這座縣城。
以垣曲縣作為前進的基地,他們會合當地的忠義人馬李進、趙雲等部,一齊東進,在孟州的濟源縣一帶,兩次大敗敵酋高太尉的人馬,殺得敵兵橫屍遍野,達10多公裏之遙。
高太尉率領殘部逃到翼城縣,梁興等緊追不舍,再敗高太尉,克複了這座縣城。接著,他們又會合喬握堅等部忠義民兵,並力攻占了趙城。一連串的勝仗,使得這支忠義人馬威名大震。敵軍一聽到梁興的大名,便喪魂落魄,望風披靡。
梁興在河北站穩了腳跟之後,一麵鞏固戰果,一麵繼續派人四處招納兩河豪傑。河北、河東各地的忠義民兵首領李通、胡清、李興、張恩、孫淇等人,相繼率眾來歸,梁興這支隊伍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壯大。
不久,梁興與李寶會師。他們懷著勝利的喜悅,等待著嶽飛大軍的到來。
32.忍痛班師大業毀一旦
收複潁昌府後,嶽飛將大本營移至潁昌府東南端,繼續調遣各路將領分別攻取永安軍、河南府等州縣。
正在這時,新進至宿州、亳州的張俊大軍,以及原保衛順昌的劉範大軍,均收到朝廷“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密旨。
張俊首先下令班師,劉錡也不得不命令部分人馬陸續撤回鎮江,自己暫時留在順昌,不敢違詔北進。這樣,中路的嶽家軍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嶽家軍收複的失地越多,兵力就越分散。
兀術偵察到嶽家軍的大本營兵馬不多,便集中幾路精銳人馬,取捷徑包圍之妄圖一舉摧毀嶽家軍的指揮中樞。兀術以及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所率15000餘騎兵,進至國城以北10公裏的地方。嶽飛得到探報,立即親率領親衛部隊背夷軍等,前往迎擊。
兩軍對壘,金軍衣甲鮮明,旗幟錯雜,屹若山壁,兀術身披白袍,騎著甲馬,往來馳騁,指揮調度。數千名重胄全裝的鐵塔兵列於陣後,準備策應前軍。陣前左右兩翼是鐵騎拐子馬,準備隨時衝鋒陷陣。嶽飛汲取劉錡順昌之戰的經驗,早就做好了充分準備,將士們各持麻紮刀、提刀和大斧等利器嚴陣以待。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鬥開始了!
嶽飛命令愛子嶽雲先率一支騎兵去闖敵陣。他對嶽雲說:“你一定要戰勝敵人,如不拚命向前,我先斬你的頭!”
嶽雲為嶽飛長子,所使的武器是兩柄鐵錘,重40公斤,使起來如車輪飛轉,無人能敵,累立戰功,被稱為贏官人。當時他剛20歲,任防禦史,領有幾千人馬。
嶽雲接受命令後,立即舞動雙錘,衝向敵陣,銳不可當。嶽家的騎兵個個以一當十,拚命廝殺。兀術看到形勢對己不利,趕緊發動拐子馬的鐵塔兵出陣。
頓時,千軍萬馬仿佛潮水一般湧上前來。那滾滾的黃塵,夾著戰鼓聲、馬蹄聲、廝殺聲,如暴風驟雨,攻勢十分淩厲。
嶽飛帶領40名騎兵上陣前,巋然不動。等到敵軍距離陣前隻有一箭之地時,嶽飛左右開弓,箭無虛發。
敵軍人仰馬翻,亂了陣腳。嶽家軍將士看到統帥親自出馬殺敵,勇氣倍增,奮勇突進,和敵人展開白刃肉搏。按嶽飛事先布置的巧妙戰術,步兵揮舞紮刀和提刀,專砍敵軍的馬足。騎兵則專門對付騎在馬上的敵兵,先用長槍挑去敵兵的頭盔,然後用大斧砍掉敵兵的腦袋。馬上馬下,密切配合。不到一個時辰,已殺得敵軍橫屍遍野。
金兵全線崩潰,楊再興單刀匹馬,像閃電般闖入敵陣,打算活捉兀術。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但四處找遍,皆不見兀術的行蹤,隻殺死了數百敵軍,自己也負傷累累,回到本陣,天色灰暗下來。殘兵敗將,一退就是幾十公裏。
隔了一天,嶽家軍又於酸城北五裏店痛擊金兵,殺其重要將領阿李朵李苗等。金軍大敗之後,兀術還沒有死心。他把殘部集結在臨潁縣休整,準備養精蓄銳之後再和嶽飛決一死戰。
楊再興帶著300名騎兵巡邏到臨潁以南的小商橋時,敵軍大隊突然掩襲過來。在倉促接戰中,楊再興等人殺死敵軍萬戶撒入學董以下官兵2000餘人。由於敵眾我寡,楊再興和部將王蘭、高林等最後被敵軍重重包圍。
敵人萬箭齊發,楊再興等300將士大多壯烈犧牲。
嶽飛得到楊再興等人犧牲的消息,非常悲痛。他立即命令張憲率領人馬,前往臨潁為楊再興等死難將士複仇。張憲沒有辜負嶽飛的期望,於當天下午趕到那裏,一鼓作氣打垮了敵軍。
兀術重新集結鎮國大王等30000多人馬,瘋狂地向潁昌城撲來,打算與嶽家軍主力決戰。扼守潁昌府的主將王貴統率著遊奕軍,年輕虎將嶽雲帶領著士兵,大開城門,出來迎戰。
從上午到中午,整整血戰了半天。可是占有著明顯優勢的敵人,卻愈來愈多,城中的守將董先、胡清,見雙方相持不下雙雙帶領人馬出城投入戰鬥。戰鬥在繼續進行。嶽家軍有進無退,愈戰愈勇,金兵的氣焰漸漸被壓了下去。
這次決戰,金兵的統軍上將軍夏金吾和千戶五人被殺死,渤海漢兒王構壽、女真漢兒都提點、千戶張來孫等大小首領78人被俘虜,兀術的攻勢終於徹底瓦解。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女真貴族經過多次慘敗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這次潁昌府大決戰中,嶽家軍犧牲相當大,但終於大獲全勝。
捷報傳到部城嶽家軍大本營,上上下下無不歡欣鼓舞。嶽飛振奮地對部將們說:“這次進軍,直搗黃龍府,我與諸君痛飲!”
嶽飛曾迭次發出請求朝廷“速賜指揮,令諸路之兵火速並進”的奏章,但是杳無音訊。盡管他早已想到,如果自己孤軍深入,一定會困難重重,但他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勇往直前,向北進軍。
經過嶽家軍一係列沉重的打擊,金軍元氣大傷,士氣低落,兀術想號召眾將再議迎敵,卻個個垂頭喪氣,沉默不語。
兀術又傳檄河北,調集諸路兵馬,竟沒有一兵一卒趕來。當時中原一帶,人們紛紛響應嶽家軍,懸掛“嶽”字旗幟,並簞食壺漿,贈送義軍。就是金軍驍將馬陵葛思謀,及統製王鎮,統領崔慶,偏將李凱、崔虎、葉旺等,全都以為金人大勢已去,有意提前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