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十、中興名將——左宗棠1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1.少杯大誌
清朝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的淩晨,在湖南省湘陰縣東鄉左家塅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家裏,年近八旬的老祖母楊老夫人,似夢非夢,看見一位神人從天空降落在她家的院子,自稱為“牽牛星”,一下子驚醒,隨即聽到嬰兒的啼哭,原來是媳婦餘氏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在“牽牛降世”神話中誕生的嬰兒,就是後來成為清朝封疆大吏的左宗棠。
湘陰左氏家族,是南宋時期從江西遷到湖南來的,在這個偏僻的山衝裏,已長達700多年,經曆宋、元、明、清四代皇朝,雖也出過一些著名。人物,但大多窮苦平常,以耕讀為本。左宗棠出生時,家裏土地很少,祖父母均已年邁老衰,三個姐姐、二個哥哥,年紀都小,全家九口人的生活要靠父親終年在外設館授徒維持,“非修脯無從得食。”如風調雨順,一家生活還能維持,但遇上災荒年,就難以度歲,糧食不足,常常是餘夫人用橡屑作餅給家人充饑。左宗棠出生後母親奶水不足,又雇不起奶媽,靠吸吮米汁來喂養。米汁難飽嬰兒肚,營養跟不上,就日夜啼哭,時間一長,肚皮和肚臍都突出來了。以後長大了,仍然是腹大臍淺。後來左宗棠回憶說,“吾家積代寒素,先世苦況,百紙不能詳”。他還曾作詩記述了當時的情況:
“研田終歲營兒哺,糠屑經時當夕殊。
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
左宗棠4歲時,隨祖父在家中“梧塘書塾”讀書。祖父左人錦,字斐中,號鬆野,國子監生,一生以授徒為業。他為人和氣,樂善好施,聞名於鄉裏,因年近八旬,在家帶養孫兒,作了宗棠的啟蒙教師。左宗棠自幼聰敏,祖父教給的詩句,很快就能記住。一次,祖父帶他上屋後的小山玩耍,采摘了一大把毛栗子。祖父叫他帶回家,分贈給兄姊。宗棠將毛栗子均分成五份,送給三位姐姐和兩位哥哥,自己一個也沒要。祖父知道後,見他從小知道禮讓,能像漢代孔融那樣四歲讓梨,十分高興,誇獎他說,這孩子從小分物能均,不存私心,將來一定會光大左家門庭。
五歲那年,父親左觀瀾到府城長沙設館授徒,左宗棠和長兄宗械、仲兄宗植隨父來到長沙讀書。父親對他要求很嚴,宗棠生性穎悟,過目不忘。一次,父親教二個哥哥讀書,其中一句;“昔之勇士亡於二桃,今之廉士生於二李,”父親問“二桃的典故出自何處?”哥哥們還沒來得及回答,宗棠早就應道:“古削梁父吟》有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父親非常奇怪。原來,二位哥哥平時朗誦詩文,宗棠在一旁靜聽默記,早已熟於心中。其父笑著對宗棠母親說:“將來老三有封侯的希望。”這一預言,60年後果然實現了。
左宗棠六歲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九歲開始學作八股文。
道光六年(1826),左宗棠參加湘陰縣試,名列榜首。次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然而,就在左宗棠奮發讀書。開始走向科舉道路之時,家中卻遭遇一連串的不幸。先是,祖父母相繼逝世,長兄因病早殤,母親傷心過度,貧病交加,於道光七年去世。年過半百的父親接連喪子、喪妻,又為了請醫生、辦喪事,多日勞累,再加人沉重的債務,二年多後也一病不起,與世長辭。父親一生寒素,死後隻是留下了數十畝薄田和數百兩銀子的債務。
這時,左宗棠的三個姐姐都已經出嫁,一個10口之家,隻剩下他和仲兄宗植兩人相依為命。而早已中了秀才的宗植,為了謀生,長年不在家,十幾歲的宗棠,“早歲孤貧”,獨立地走上了社會。但是,艱苦的生活並沒有將他壓倒,反而鍛煉了他倔強的性格,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從未為貧困的處境有過任何煩惱和優傷,更沒有向別人說過一個“窮”字。而是專心致誌的學習。這時,他已在研討治國安邦的“經世致用”之學了。
道光九年(1829),18歲的左宗棠在書鋪買到一部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不久,又讀了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對這些涉及中國曆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左宗棠如獲至寶,刻苦鑽研,並作了詳細的筆記,對於經世致用的,“另編存錄”。這些書使他增長了見識,對他後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治理國家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許多沉涸於八股文章的學人士子對此很不理解,“莫不竊笑,以為無所用之”。左宗棠卻毫不理會,仍然堅持自己的選擇。
道光十年(1830)十月,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因了母憂回到長沙。賀長齡是清代中期一位著名的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曾與江蘇巡撫陶澎針對時弊,進行大力革新,並請魏源選輯從清朝開國到道光初年有關社會現實問題和經世致用的論文,編成《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左宗棠早聞其大名,對賀長齡的學問、功業和為人十分欽慕,便前往請教。賀長齡見左宗棠人品不凡,知他誌向遠大,也非常讚賞,“以
國士見待”。見他好學,又將家中藏書任其借閱。每次左宗棠上門,賀長齡必定親自登梯上樓取書,從無拒絕。每次還書,都要詢問有何心得,與左宗棠“互相考訂,孜孜漸漸,無稍倦厭”。賀長齡還曾勸告宗棠:目前國家正苦缺乏人才,要他立大誌,“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
歡年,左宗棠進人長沙城南書院。這座書院曆史悠久、聲譽頗高,為南宋時抗金名將張浚與其子、著名理學家張拭所創辦,大學者朱嘉曾在此講學。此時由丁憂在籍的原湖北學政、賀長齡之弟賀熙齡主持書院。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世致用學者,他提出書院的宗旨就是:“誘以義理、經世之學,不專重製藝、帖括。”左宗棠在這裏讀漢宋先儒之書,求經世有用之學,又結識了後來成為湘軍名將的羅澤南等,以誌行道德相砥礪,以學問義理共研討。賀熙齡對左宗棠也非常賞識,曾說:“左子季高少從餘遊,觀其卓然能自立,即其學則確然有所得……”
賀氏兄弟以一代名流、顯宦,如此的愛重左宗棠這個當時十分貧窮卻勤於學習的學子,使左宗棠感動不已,沒齒不忘。賀氏兄弟也一直關注著這位有前途的得意弟子。他們始終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一年後,賀長齡了憂期滿,仍回江蘇原任,六年後,就升任為貴州巡撫。他曾幾次致信左宗棠,邀請左宗棠去貴州任事。當時,左宗棠已答應教陶樹的孤子,才沒有應邀前往。
道光十九年(1839)秋,賀熙齡因旨赴京。左宗棠和同學鄧顯鶴、羅汝懷、鄒漢助等會集城南,給他送行。當時,師生依依惜別,一送行者特地畫了一幅《城南餞別圖》,左宗棠還賦詩作別,又與羅汝懷~直送到湘江岸邊,目送先生乘坐的帆船北去,一直到看不見後,兩人“橫渡而西”,爬上嶽麓山頂,到夕陽西下才覓舟歸來。兩人限坐舟中,談論先生的道德文章,竟徹夜長談。
賀熙齡也很是難舍這些品學皆優的學生,特別是才華出眾的左宗棠。船到九江後,他憶起往事,提筆寫下《舟中懷左季高》詩一首:
“六朝花月毫端掃,萬裏江山眼底橫。
開口能談天下事,讀書深抱古人情。”
並自注說道:“季高近棄詞章,為有用之學,談天下形勢,了如指掌。”其評價之高、殷望之深,確是表現了他對左宗棠的器重。
一年後,賀熙齡因病告假回籍。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長沙逝世。在此之前,左宗棠的長子孝威出生,賀熙齡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說:“宜婿吾女。”將最小的女兒許與剛出生的孝威。從此,賀熙齡與左宗棠又由師生變成了親家,兩家關係就更近了。
2.考場失意
為了生計,左宗棠在城南書院隻呆了一年不得不另尋生路。第二年,即道光十一年(1831)他又進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省城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這所學校給學生提供膳食,吳榮光還親自在校教授經學。左宗棠表現突出,在這年內的考試中七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三年一屆的湖南省鄉試又將來臨。這時,左宗棠已居優期滿,但由於在居憂期間不能參加院試,錯過了這次機會。對歲的左宗棠迫不得已,東挪西湊,籌集到108兩銀子,捐為監生,與哥哥宗植一道參加了這次有5000多人投考的湖南鄉試。
鄉試在八月舉行,共考了三場。考完之後,賀熙齡馬上設法打聽,曾去看了左宗棠的試卷,非常讚賞,但說可惜格式不太合恐怕考官們“無能辨此”。果然,他的卷子被斥人“遺卷”,落選了。但這次多試恰逢道光皇帝50壽辰,稱為“萬壽恩科”。因此,道光皇帝下詔命考官搜閱“遺卷”,以示“恩寵”。這時,湖南副考官胡鑒病逝,隻得由主考官徐法績來辦。徐法績獨自一人,團看了5000多份“遺卷”,從中又取出六名,其中第一名就是左宗堂。啟開試卷時,巡撫吳榮光正在場監臨,一見左宗棠名列榜首,連忙起身祝賀徐法績得了人才。
不久,榜發,左氏兄弟雙雙中舉,哥哥左宗植中第一名,得解元;弟弟左宗棠中第18名。
鄉試後,左宗棠與湘潭周治端結婚。周夫人字藥心,與左宗棠同年生。她出生於湘潭展山一書香門第,家境寬裕,父親周衡在已去世,母親王太夫人知書能詩、是賢妻良母。周夫人自幼隨母讀書,不僅好詩文,而且性情賢淑。這門親事,早在左宗棠的父親和長兄在世時就訂下了,隻因家貧,一直沒有舉辦。時至兩人都已21歲,早已到了結婚年齡,左宗棠隻好來湘潭就婚,人贅嶽家,後來在這裏寄居了九年。
婚後,左宗棠和治端感情和睦,相敬如賓。嶽母也很喜歡這位才華橫溢的郎婿。但左宗棠生性高傲,對自己婚後寄居嶽家,頗為苦悶,後來他回憶起這段生活曾說:“餘居婦家,恥不能自食”,又有詩雲:
“九年寄眷住湘潭,虎下棲遲贅客慚。”
這年冬天,左宗棠與宗植一同北上,準備參加來年春季的會試,次年正月,抵達北京。會試在三月舉行,兄弟倆住在專門接待湖南來京應試舉人的湖南會館,緊張地準備應試。左宗棠考試完畢,不久發榜,卻榜上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