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候有一個濫竽充數的寓言:齊宣王好大喜功,喜歡群竽合奏,每次演奏的時候有300隻竽一起吹奏,蔚為壯觀。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是他裝模做樣地混跡於300名樂手之中,一直也沒有被人們發現,也體麵地在宮中混了碗飯吃。後來齊宣王駕蹦,齊緡王即位。齊緡王繼承了老爸的愛好,也喜歡聽如絲如縷的竽樂。但是他的喜好又不完全相同於他的老爸,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獨奏。這回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隻好悄悄地溜走了……
經濟學把南郭先生的這種行為叫搭便車。
在合奏的情況下,人們很難辨別出每一個樂手的水平,所以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可以搭便車混跡其中;在獨奏的情形下,人們很容易辨別出每一個樂手的真實本領,誰也不可能混水摸魚了。所以南郭先生這種靠搭便車混飯吃的人隻好失業了。
搭便車在公共領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也是令人撓頭的一件事情。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合奏的竽樂相當於公共物品,獨奏的竽樂相當於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產權不清晰,我們很難分辨出300名樂手中每一個人的演奏效果,私人物品產權明確,我們很容易判斷每一個人吹奏效果的優劣。
我的哥哥曾經在農村插隊,他給我講過當年生產隊勞動的情形:他們剛剛到農村的時候,什麼農活都不會幹,所以社員們也很照顧他們,也不給他們分配任務,幹多少是多少。所以他們也和南郭先生一樣,每天出工不出力,大夏天裏站在地裏都直冒汗,根本就沒有力氣幹活,所以他們拿著鋤頭一邊聊天一邊開玩笑,根本就不幹活。可是晚上卻拿和社員一樣的工分。剛去的時候還可以,時間長了社員們就不幹了,因為知識青年不幹活,年底卻同樣分走了農民的收入。最後隻好將社員和知青分開核算,那個時候知青居住的地方叫青年點,知青的領導叫點長。他們的點長和齊緡王有同樣的愛好,他不喜歡大家捆綁在一起勞動,每一天他都把需要完成的活計具體落實到人頭上,個人幹個人的。這下好了,知青們每天完成的工作既多又快又好。
還是這麼些人,隻是製度發生了變化,結果竟然發生了如此懸殊的改觀。
它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公共物品的效率低,私人物品的效率高。
公共物品的效率低是因為搭便車的人大量存在,由於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產權不明晰的狀態下,每一個人都希望以較小的成本換取較大的收益。最後導致了公共物品的低效率。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個人幹個人的活,多幹多得少幹少得不幹不得,所以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更多的收益,幹活的效率就會顯著地提高。
對這種搭便車現象的研究,最早是從分析英國的燈塔開始的。
早期的英國燈塔是由私人建造和管理的。由於海域中存在著很多暗礁、淺灘,給船隻的行駛帶來很多事故。當時由於導航技術還不夠發達,海上行駛的船隻主有依靠燈塔的指引才能保證安全行駛。但是燈塔建造起來之後人們發現,管理卻是一個難題。因為很多過往的船隻雖然通過燈塔的指引獲得了行駛的安全,但是他們卻躲避交納費用。而燈塔建造者和過往的船隻之間又沒有契約和法律的約束,建設者也沒有懲處的措施和權力。時間久了,大家都不交費,燈塔建造者入不敷出,疏於管理,最後燈塔隻好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