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21-379),是東晉大書法家,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屬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王羲之在做右軍將軍時,琅玡郡一帶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窮人餓得把草根樹皮都吃光了,豪紳們卻囤積居奇,見死不救。王羲之於是寫了道奏章,快馬加鞭,晝夜兼程,直奔京城。
到了京城,求見皇帝,皇上接過奏章,被王羲之的字深深吸引,全神貫注地欣賞起他的書法來,顧不得字裏的含義。特別是奏章上的“放糧”二字,瀟灑雋永,剛勁有力。皇上邊看邊讚不絕口:“放糧——好,好,好!”
話音剛落,隻聽王羲之在下麵高聲應道:“謝主龍恩!臣今日就去琅玡放糧。”
這時皇上才明白過來,言已出口,如潑水難收了,隻好將錯就錯,封王羲之為放糧的欽差。王羲之當天就打著“奉旨放糧”的大旗,急急趕回琅玡郡,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簡評
在一人專斷的封建社會,臣下要想提出意見,並在短時間內實現它是件極難的事。王羲之在這裏就耍了一點小聰明,讓皇上糊裏糊塗地就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這點小聰明卻挽救了一批瀕臨死亡的災民,有大義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