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幾歲的大男孩,一邊用皮鞭抽打著“哞哞”直叫的耕牛,一邊憤憤地叨咕著。“你這頭壞牛,都是因為你,才惹得任、杜兩家大打官司,驚動州官,看我怎麼教訓你。”
這是發生在隋朝時的一件真實故事。那個打牛的男孩叫於仲文,他非常聰明,刻苦好學;而且善於動腦,巧於思辨,常幫助村裏人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人們都很信任他,今天他就是被請來幫助州官斷一件兩家爭牛公案的。
原來,村裏姓任和姓杜的兩家都跑丟了一頭耕牛,更巧的是所丟牛的顏色和大小都一樣。找了很久,也沒有消息。兩家人特別著急。
有一天,忽然有人在山上發現了無主的牛,任、杜兩家聽了,高興極了,都跑去認領。
到那兒一看,隻有一頭牛,兩家人都爭著說是自己丟的,都要牽回自己的家中。結果兩家人拉來扯去,在山上爭吵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
“走,我們到官府去,請州官裁定。”混亂中不知誰喊了一句。
“對,去州府,看看牛到底是誰家的。”圍觀人群隨聲附和到。
兩家人拉拉扯扯,來到了州府,擊鼓鳴冤,州官升堂,麵對威嚴肅穆的公堂,他們都有些發怵,可利益當前,誰也顧不得太多,爭相喊著做原告,說對方搶自己的牛。
州官一見,公堂上亂哄哄的,一拍驚堂木:“嘟,都給我閉嘴,一個一個說。”
兩家人先後說明了經過及自己所丟牛的特征,隻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州官聽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忙叫差人把牛牽來。
牛牽來了,州官一看愣住了:這頭牛同兩家人描述的一模一樣。
望著牛,再看看仍在爭吵的兩家人,州官一籌莫展:該判給誰呢?牛到底是誰家的呢?
“聽說於仲文這孩子很聰明,而且很會斷事,何不把他請來試試呢?”一個差人附在州官的耳邊出主意。
州官雖不相信於仲文斷得了此案,但無奈之際,隻得按差人的主意去請於仲文。
仲文來到公堂,聽了案情的經過,沒有說什麼,考慮了一下,就讓差人拿來皮鞭,照著牛的身上狠狠地抽打起來。打得牛“哞哞”直叫,任家人見了可心痛了,大聲喊:“哎呀,快別打了,這會把牛打壞的。”
可杜家的人則若無其事地一言不發。這時,仲文已明白了大半。
“教訓”完牛,仲文又讓兩家把各自的牛群趕來,任家的安排在東,杜家的安排在西。州官莫名其妙,仲文則不慌不忙地把拴著的牛放開,看著它走開。
這頭牛走失幾天了,今天看到了它的夥伴和喂養它的牛倌,立即向東邊任家的牛群跑去,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開心地叫著,非常親熱。
州官和圍觀的人見此情景,都恍然大悟了。個個點頭微笑,深深欽佩小仲文的機智。
仲文看了看興奮的任家人,說:“自己家的牛要小心看管,可別在它隨便走失的,以後要小心。”
又看了看懊喪的杜家人,說:
“牛是不會說話,但它也是有感情的,可你對它毫無感情,任我抽打也不製止,任家則不然。而且牛認識喂養它的牛倌和平時的夥伴,自己跑進任家的牛群。以後不要貪圖別人的東西了。”
杜家的人啞口無言,羞愧地走了。
簡評
聰明才智來自對生活的細心體察和感受。於仲文人雖小,但對生活的體驗卻很深,並由此產生智慧的靈感,巧妙地判斷出耕牛的歸屬。觀察生活,領悟道理,巧妙的運用,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