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
一
在一個變動的時代,一個人和他生活的城市究竟會發生怎樣的關係?
也許,你曾遇過冷漠的麵孔,也許,你曾聽過抱怨的聲音,也許,你曾與某個迷惘的身影擦肩而過沒有視線的交接。但是,總有這麼一些人,雖然你從未見過他,卻保持著內心的溫度,與城市的脈搏一起跳動;總有這麼一些人,雖然你未必理解他,卻保持著從容的態度,與城市的四季變遷朝夕守望,讓這座城市呈現出一些樸素而溫潤的氣質。
春天,東山腳下雙塔寺裏的牡丹或許正在綻放,她開著820路公交車駛往城裏,麵對剛上車的一群提著大包小包顯得疲憊的農民工兄弟,她的臉上綻開發自內心的微笑,順手把備好的小玩具遞給哭鬧的小孩。
他穿著一身年少記憶中“特別神氣”的綠色製服,每天負重六七十斤的郵包,行走在西山王封鄉的鄉野中。想著村裏亮燈的窗口或許有人在等待遠方親人的來信,他以慣常的耐心,一步步丈量著腳下的路。他的耐心已持續了快30個寒暑。
她辦的案子多得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她記得在隆冬時節和同事們為查問題肉在房頂上一蹲就是6個小時的難忘經曆,還有那些圍攻和恐嚇、告黑狀、持刀威脅,甚至是關在冷庫裏。她記得,她不怕。殺豬賣豬的怕她,怕這位鐵麵無私的當代“女包公”。
作為西山腳下鐵北社區的老住戶,他在退居二線的知天命之年,選擇以片兒警的身份當起這個生活家園的“治安管家”。從混亂不堪到秩序井然,從矛盾叢生到平安和諧,沒有壯舉和誓言,隻有樸素的大愛和神聖的責任。他依然保持著抽空就在社區裏散步的習慣,看見誰臉色不對,都要上前聊兩句,問問有什麼心事兒。那些握緊的手、貼近的心、融化的情,還有笑臉和感謝,讓他如獲人生的最高獎賞。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意這種獎賞。
對於遠在萊茵河畔的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布倫克先生等4名鋼鐵專家,或許偶爾會回憶起在汾河之濱的十裏鋼城度過的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時光。與太鋼知識精英團隊合作研發高端產品,共同創新所取得的成功不僅帶來內心的喜悅,而且使他們對這家追求“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最精美的不鏽鋼產品”的著名公司生發出特殊的感情,渴望以能做一名太鋼員工而榮幸。回國的前一天,他們收到了太鋼人贈送的特殊禮物:每人一件繡有自己名字的太鋼工作服。
太鋼人都有一件繡有自己名字的工作服。這是浸透著太鋼人汗水和心血、勞動和價值的標誌,這是凝結著主人翁精神的象征。這樣的標誌和象征,在一位和太鋼有著半個多世紀“緣分”的老人身上得到生動詮釋。
這位年近90歲的老人偶爾在孩子們的相陪下走上太鋼渣山護坡城牆,他會手扶城垛,默不作聲地注視著眼前這座花園城堡式的景觀。老人的生命和情感與渣場有著難以割舍的聯係。他一生最大的驕傲,就是沒花國家一分錢,和他的夥伴們搬掉了沉睡50多年的渣山,聯合國將治理改善環境“全球五百佳”金質獎章頒給了這位被譽為“當代愚公”的中國工人。老人始終相信,成功要靠勞動,隻有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安建香、王收秋、李學花、張世平、李雙良……他們的形象漸漸生動,他們的精神慢慢浮現。是像他們一樣的這些人,讓你在感受溫暖的同時,也渴望把溫暖傳遞給別人;這些質樸的思考,或曾觸動你探尋人生的意義;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堅持與踐行,對生活對人民的深情與摯愛,讓你收獲感動,也收獲精神的成長。
因為這些人的真實存在,為這座城市標注出理解社會和人生的精神高度,提供了審視自己城市與世界關係的價值尺度。
一座城市與生活在其中的人,應該是這樣一種關係:她的人文精神體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和關懷,對人類留下來的各種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市民全麵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藉由這些平凡而豐盈的生命所秉持的價值取向和成就的獨具品質,太原這座擁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懷著對傳統精神的珍重,基於現實發展的考量,連接其曆史,對接其未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指引下,在邁向一流省會城市的轉折之年,有理由以一種堅定的力量,在她的精神年輪裏無比珍視地鐫刻下這10個字: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二
當我們以包容理解著世界的時候,也在以包容塑造著自己。
懂得包容才會幸福。太原在全國104個城市調查中名列“幸福城市”第二名,其實並不意外。如果解開幸福的密碼,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為在幸福的背後,是城市執政者致力於百姓享有發展權利、共有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包容性發展”的生動實踐。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川平同誌指出:“天下大務莫過民生,百姓苦樂決定社會安危和國家興亡。要把群眾放在最高位置,真正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太原成為最有人情味、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廉毅敏同誌強調:“將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位於改善和保障民生,拿出‘真金白銀’解決民生難題,提升人民群眾的民生幸福。”我們正在通過一種規範穩定的製度安排,矢誌不渝地做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一項工作,堅持不懈地辦好事關群眾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逐步建立普遍良善的公共生活秩序,給不同人群尤其是相對陌生和“弱勢”的人群提供一個全麵的社會支持係統,讓百姓生活得安心、放心、舒心。
城市的管理者也敢於讓百姓檢驗自己的包容品質。“向人民彙報、請人民評議”,零距離對話,坦誠的交流,真誠的理解,有勇氣把自己的不足主動告訴群眾,也能敞開胸懷接納群眾的批評。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拉近了。贏來掌聲,贏得共識,轉化為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動力。
這種動力同時也體現在對外來人口的尊重和包容上。“進入太原市,就是城市人”,正是秉持這樣的價值和理念,我們對於那些懷揣夢想來到這個具有巨大可能性地方的外地人,尊重他的文化供給,笑納他的思想創造,真正把外來人口作為新市民,在政治上尊重、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消除他們的外地感、陌生感,消除貼在他們身上流動、漂泊和不安定的標簽,25萬之多的流動人口有了居住證,近一年來8萬餘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免費入學。我們正在營造一個人口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人文環境,外地人在太原沒有受到歧視和排斥,而是獲得一視同仁的對待,甚至還受到了某種照顧,真實感受到了也享受到了包容的價值。
因為我們學會了包容,包容的氣質流淌在都市景觀的每個細節之中。六味齋的員工麵對顧客的投訴,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我還有失誤的地方,顧客的抱怨是第二次改進的機會。火車站窗口的售票員在長達十個小時的服務中,當她需要去一趟洗手間或吃一口熱飯,可能會遇到也許是第一次來太原的旅客的抱怨,他們一生也許僅此一麵之交,她的歉意的笑容和溫和的話語就在瞬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張美麗名片。在火車站員工心中,旅客永遠是對的,我們永遠有不足,因為他們相信“服務旅客也是幫助自己”。安建香所擁有的微笑和良好心態,並不僅僅體現在她一個人身上,就連上海都在學習太原公交的“微笑服務”。在打造“公交都市”的進程中,公交車司機微笑著不與顧客爭高低,因為他們相信“心離顧客有多近,車離站台就有多近”。包容正在化作很多人平凡崗位上的一言一行,成為這座城市的豐富表情。
包容讓太原人愈發顯現出一種從容和自信。他們懂得寬容比自由更重要,拿得起,放得下,厚道做人,相互守望,用心感受著彼此之間的好,包容成為識別度最高的城市品格。
三
太原這座底蘊深厚的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如海納百川一樣包容,是因為她始終在用一種內生的力量,夯實道德基座,構築道德高地。
一座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道德楷模和價值標杆。像“最美”人物張麗莉、吳斌那樣,我們也有“最美”,有“感動生命百名白衣天使”,有“美德少年”,有“最美陽曲人”。我們還有自己的平民英雄。看見有人落水,韻樹生、張紅旗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托舉起麵臨危險的孩子,80後的快遞員武俊洋相信任何人遇上都會這樣做;對於加“霸王油”的無良青年,王偉峰義無反顧地追上去與之鬥爭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也許並不完美,但瞬間爆發出的崇高境界,是臨危不懼的獻身精神,是作為社會人的勇於擔當。
一座城市也需要每個人的道德自律。感動人心、溫暖社會的道德溫度也許是從你伸出的那隻手開始測量。當入選全國首批百名優秀誌願者的王素娟,代表太原市35萬名誌願者宣讀“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誌願服務活動倡議書時,愛的接力從太原啟動,學雷鋒活動漸成常態,愛的信念到處傳遞。網上雷鋒班、學雷鋒小分隊、學校裏的“愛心基金”、“學生愛心超市”,醫院裏的“愛心關懷室”,車站裏的“改梅助困室”,共有2000餘個黨員、青年、社區等專業誌願者隊伍及義工誌願者組織活躍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法律援助中心會幫助弱勢群體免費打官司,醫院會提供義診,婦聯會組織誌願者通過“代理家長”“愛心媽媽”形式開展結對幫扶。對於社區黨員誌願者徐春榮來說,雖然她率先在社區黨支部開通了共產黨員熱線,向轄區居民群眾、駐地單位公開了單位電話和私人手機,每年為居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達400件之多,但她仍在思考:在極少麵臨血與火嚴峻考驗的和平年代,夜深時分社區裏一個孤獨無助老人的求救電話,去還是不去,就是哈姆雷特式的真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