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包容:海納百川、多元和諧的開放胸襟(1 / 1)

王宏偉

包容,展示了太原人民海納百川、多元和諧的開放胸襟,既是優秀傳統的彰顯和曆史文化的積澱,更是創造未來的思維理念和精神需求。

從地理位置看,包容思維是現代太原建設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

太原自古地處中原漢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交彙之地,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融合之地,是一座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中國北方軍事邊貿重鎮和曆史古都。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太原是古代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漢族和諸多少數民族在這裏雜居相處、互通有無,逐步融為一體,豐富了中華民族大家庭,顯示出太原具有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和多元融合的文化品格。

建設“包容性城市”已成世界城市發展趨勢。太原要實現建成一流的省會城市、努力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現代化大都市的奮鬥目標,需要立足本土、放眼全國、胸懷世界。

包容開放也是轉型跨越發展至關重要的人文理念和審美追求。太原打造“第三代城市”的典範,需要引入現代高科技建造生態城市的模式,體現山、水、城、林、人和諧共融的現代理念,把地域文化元素和現代化氣息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需要樹立海納百川、求同存異、開放合作、相互促進的“包容”價值取向。

從曆史進程和文化源流看,太原自古就是一座具有包容理念、包容品格的城市

太原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兼收漢民族文化和遊牧民族文化秉性的曆史文化名城。曆史上太原被稱為中原北門和九邊重鎮等,綿延數千年曆史沉積使得太原城,既具有北方少數民族強悍、勇猛、豪放的個性特征,又兼收中原漢民族尊儒、崇文、尚禮的個性特征。曆史上,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加速民族融合,鞏固國家政權,漢族統治者采取了兼顧其他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根本利益的統治政策。在太原出土的趙卿墓器物、北齊墓壁畫,都兼有中原和草原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隋代虞弘墓的重大發現,再次佐證了早在南北朝時期,太原就接納了大量來自中亞粟特地區的“胡商”,他們不僅從事商貿活動,而且帶來中亞地區的風土民情、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數民族顯然已經融入太原這塊熱土,成為太原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擁有“包容”品格,太原地區先民兼有重文崇禮的儒雅個性和尚武好勇的俠義特點。因為“包容”精神,才成就了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極高文化定位。

從城市特征看,包容理念是城市人文精神和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識

在現代社會裏,包容的基礎無疑是尊重和維護公民的一切權利。每個公民的權利受憲法和法律保護。同時,每個公民也要尊重其他公民的權利。建設一流的省會城市,必然會有大量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口湧入。作為全省轉型綜改試驗先導區,太原要完成轉型跨越發展任務,就需要樹立求同存異、兼容並包的新思想、新思路,在協商合作中求共性,在多元交錯中求主導,在利益交鋒中求交融,在個體差異中求和諧,在解決矛盾中求統一,在促進變化中求穩定,在追求發展中求共贏,抓住發展機遇期,度過矛盾凸顯期,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和繁榮昌盛。

包容既體現了城市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也體現了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和現代化。有了尊重和包容,有了胸襟和敬畏,城市的繁榮發展就會贏得更多空間和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