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陸英
太原市提出“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的城市核心價值觀,引起市民強烈共鳴和各方麵廣泛關注。把“包容”置於首句,更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重要的現實意義,彰顯了太原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經久不衰,成為世界四大文化體係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博采眾長、兼收並蓄的傳統。世界上許多國家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但是像中國這樣,境內各民族認可有一個共同的民族總稱,卻是極為罕見的。“中華民族”並不是中國境內各民族自古以來就當然擁有的名稱,而是在千百年的曆史進程中多民族不斷融合、特別是在近代以來救亡圖存的鬥爭中民族自覺意識覺醒的基礎上,使中國境內56個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有機整體。而太原作為北方重鎮,在華夏民族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的融合過程中,一直處於前沿的重要位置,包容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太原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漢族和各少數民族能夠認同一個共同的總稱——中華民族,從客觀條件來看,是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與周邊區域相阻隔的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從主觀條件來看,我們祖先發明的音、形、意融為一體的漢字,具有獨特的傳承功能,用漢字記載的史書典籍,特別是“四書”“五經”,成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中國境內各民族都認同“先王之道”、接受儒家文化,這是形成中華民族的更為根本的原因。
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強調君子既要有原則性,堅持自己的主張,不盲從附和,又要寬容大度,能恰到好處地協調各種不同意見。正是這種包容性特征,使中華文化在對待不同文明上采取了求同存異、兼容並包的態度。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雖然曆經一次又一次外族入侵,但其文化的脈絡和核心價值卻屹立不動,綿延不絕,一直傳承下來。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中,又不斷地吸收、借鑒其中的積極成分,重新融合出新的麵貌。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弘揚包容精神。人類社會有三大矛盾,一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三是人自身的矛盾。隻有弘揚包容精神,弘揚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中華文化,才能處理好這三大矛盾。“和”的真諦是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反映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天人合一、共生共長;反映在處理不同社會思潮、文化觀念的關係上,主張求同存異、包容多樣;反映在處理社會不同群體利益的關係上,主張統籌兼顧、公平公正;反映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主張推己及人、與人為善;反映在處理國與國的關係上,主張協和萬邦、和平共處。這對於促進我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轉型跨越發展和改革開放,建設一流省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