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磁化法的發明(2 / 2)

最後,指南魚不用時要放在一個鐵製的密閉盒中,以形成閉合磁路,避免失磁,或者順著一定方向放在天然磁石旁邊,繼續磁化。

這種磁化法完全是憑經驗得來的,但是它是磁學和地磁學發展的重要一環,比歐洲用同樣磁化方法早了400多年。

利用地磁場進行人工磁化所得到的磁性還是比較低的,這就限製了這種人工磁體的實用價值。後來,人們又發明了摩擦傳磁法。這種人造磁體的方法最早見於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道:“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意思是說,專門研究物理的人用磁石摩擦針鋒,能夠使鐵針帶上磁性。

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它的發現與推廣,對於磁體的獲得與應用,首先是指南針的生產、應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在現代電磁鐵出現

以前,幾乎所有的指南針都是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就是在今天這種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在西方,直至1200年古約特才記載了利用天然磁石摩擦鐵針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比北宋時期沈括的記載晚了一個多世紀。

由於對磁體性質認識的深化和人造磁體的發明,使得磁體的應用成為可能。古代對於磁體的用途是相當廣泛的,除磁指南器外,磁體也被應用到了軍事活動中。

西晉武帝時,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攻陷涼州,致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絕聯係,晉代朝廷震動。晉武帝力排群臣非議,遂詔命名將馬隆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

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強弩勇士3500人。隨即西渡溫水,迎擊禿發樹機能。

馬隆於道路兩旁堆積磁石,吸阻身著鐵鎧的禿發樹機能部眾,使其難以行進。而晉軍均被犀甲,進退自如。敵人大為震驚,以為晉軍為神兵。

馬隆軍轉戰千餘裏,殺禿發樹機能,涼州遂告平定。晉武帝大喜,加封馬隆為宣威將軍、假節。

馬隆以磁石吸阻披甲敵軍是否屬實,當然還要研究,但至少可以當做設計思想來看。

在生產上,磁體被用於製陶、製藥等工藝中,以吸去摻在原料中的鐵屑,保證產品的純淨潔白。

我國是世界上采用磁療治病最早的國家。公元前180年,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煉五石服之,口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其中的“五石”是指磁石、雄黃、曾青、丹砂和白磯。

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一書也載有“磁石味辛性寒,主周痹、風濕、肢節腫痛,不可持物。”

南北朝陶弘景認為磁石有“養腎髒,強骨氣,益腎除煩,通關節,消癰腫”等治療作用。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載有治金瘡用“磁石搗末敷之,止痛斷血”。

明代醫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用磁石治病也做了比較全麵和詳盡的記載。

磁石也用在中醫手術裏。晉代道教學者葛洪曾經提到,當小兒吞針入腹時,可用一塊棗核般大的磁石磨光穿以絲線,讓小兒吞下,可將鐵針吸出。這種治療小兒誤吞針的方法後世多有采用。這些都是磁體物理性質的應用。

以上史實說明,我國古代在認識和應用磁石方麵,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是走在世界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