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們身穿著鮮豔的虎斑戰甲,隻露出一雙眼睛,馬身上也披著鎧甲,從上到下都冒著森森寒氣,尤其是騎兵手中那一丈八的長矟就如烈日之下永不融化的寒冰讓他們一見呼吸急促起來。騎兵列隊一跑,地動山搖,他們都是南方人,何曾見過如此凶猛的騎兵。雖然騎兵衝不了水寨,但水軍要攻下健康城,怎麼也得上岸啊。
就是盧循和徐道覆看了也是嗓子眼發緊,幸好劉裕手下這樣的軍隊不多,不然他們也隻有直接跑路了,這個時候已經是五月下旬,盧循也知道他坐等建康城內亂就如鏡中花水中月。不用徐道覆說,盧循也知道要進兵了。
因為石頭城有劉裕鎮守,盧循和徐道覆都沒有選擇去攻打這個地方,而是把突破口放在秦淮河這邊,為了試探朝廷兵力的虛實,這一次他們沒有全軍一擁而上,隻是派了十多條大船向秦淮河進發,到了有木障的地方,就放小船下去試圖拔下木柵或是毀壞它,可是寬闊的河麵上有什麼動靜別人一眼就能看清楚,劉裕派了弩兵部隊悄悄地埋伏在河岸邊上,等到小船一靠近,紛紛齊射,晉軍的弩弓威力很大,箭也是特製的,一箭射來能把整條小船洞穿,賊軍的第一次攻擊失敗了。
經過初次的試探,證明這內河的防禦的確是一絲不漏,就算他們再派更多的人去攻打也隻有送死的份,但是徐道覆經過這些年的沉寂,逐漸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就是身為小舅子的盧天師此時有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姐夫的話,不然自己現在早就在建康城享福去了。
徐道覆想到了新的辦法。
說白了就是一條簡單的聲東擊西之計,盧循派了大量的戰船,船上卻盡是老弱殘兵,然後聲勢浩大的開向了白石壘這個方向,聲稱要從白石壘登陸,而他自己就帶著精兵強將留守在秦淮河這裏,等劉裕派的援軍一走,他就馬上強攻內河。
劉裕確實派了援軍,而且是他親自率領劉毅和諸葛長民幾人去的,當然他也怕這是敵軍的聲東擊西之計,又派了參軍沈林子、徐赤特帶了兩千士兵戍守南岸,切斷通往查浦的交通,並命令他們堅守陣地,不要輕舉妄動,如果有人進攻,隻要打退他們就行了。
五月二十九日,徐道覆確定駐守秦淮河的主力部隊已經開往白石壘之後,就立即派兵進攻。先是派了小股部隊火燒查浦,再進兵到張候橋,徐赤特準備率兵迎戰,而沈林子則不同意,“賊兵聲稱去了白石壘,卻幾次跑到這裏來挑戰,他們的險惡用心,一猜就知道,我們的軍隊人少無法抵擋,不如堅守險要,等待大軍回來,再和他們決一死戰。”
可惜徐赤特以為賊軍的主力都去了白石壘,他的依據很雷人——沒看劉公都親自率了大軍去救援?所以他就一力進攻。可是半路上敵兵的伏兵突然出現,徐赤特被打得大敗,隻好乘著一條小船逃往秦淮河北岸,後麵的敵兵也急急追趕而來,沈林子及劉鍾兩人據守柵欄奮力作戰,領著敗退回來的潰兵,拚死廝殺才打退了賊軍的進攻,隻是劉鍾也在這次戰中受了重傷,再也不能出戰了。丹陽郡也被賊兵占據,等於讓他們在南邊又多了一個陣地。
雖然首輪攻勢受挫,可是徐道覆退回去後卻判斷出了北岸這裏的守軍確實不多,休息了一下之後,又選了數千名敢死隊組織第二次的進攻。沈林子他們是駐守在秦淮河的北岸,賊軍是從南岸而來,這中間必須要經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南塘,所以沈林子決定放棄柵欄,駐守南塘。
南塘這個地方是秦淮河南的一片水泊,這裏栽種了許多荷蓮,每年的夏天這裏都開滿了荷花,綠色的荷葉,粉紅的荷花,景色十分優美,平時也是建康城中貴族士庶遊玩觀賞的好去處。不過現在南塘這個地方已經不見了,證明它存在過的就是大量古代的名篇,比如”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曾引用了這句古詩。
沈林子選這裏不僅是因為這裏乃是賊軍的必經之路,更重要的是穿越南塘隻有一條堤路,這條堤路不是很寬,正麵交戰的時候也隻能容百人參戰,很適合他現在兵力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