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荊州如何治理的問題,劉裕特地請教劉毅的諮議參軍申永:“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盡快的安定人心了?”劉裕這麼問是考慮到荊州連續換了三任刺史,百姓對於朝廷的認知上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加上前些日子削郡的決定,荊州本地的百姓一般來說都是很傲的,鄉土之情很嚴重,這分了郡就是在防備他們,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啊。
申永就說:“太尉公應該對以往犯錯的人既往不咎,那麼以往的隔閡就沒有了,再一個就是加倍向百姓官員施加恩惠,重新嚴格按照門第來加封官職,公開地擢升有才能的人,就樣就夠了。”劉裕聽後就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減少賦稅役差,放寬刑罰,聘請當地有名望的人士當官或入朝為官,荊州的百姓知道後都這人心便安定下來。
荊州的政事處理完了之後,劉裕接著就考慮到,帶著四萬大軍出來,沒幹一點事就跑回建康,自己回了朝中也沒臉見其他人吧。雖說王鎮惡這小子很替自己長臉,可是四萬大軍出來一次耗費了多少糧草金銀,不打一仗實在堵不住悠悠之口啊。
嗯,前些日子益州不是趁著盧循等人造反又出來晃蕩嗎?是不是看自己沒有理他們,他們反而得瑟起來了?以前是一直分身乏術,沒有機會,這次就順手滅了他丫的,免得他們以後老是出來惹事。定下了出征益州的基調之後,劉裕馬上便召集眾將議事,議事的目的就是一個--伐蜀。
劉裕這次出來也是帶的年輕將領,老一輩的大將先前是道規二弟去了,現在劉毅也去了,除了自己之外,能夠擔任統帥的就隻有北青州刺史劉敬宣了,隻不過他現在遠在萬裏之外,恐怕不能自己洗刷上次伐蜀失敗的恥辱了。
會上,劉裕高度讚揚了眾將對於朝廷的忠心,聲稱眾將都是朝廷未來的柱石,前程不可限量雲雲。而眾將也不示弱,都表示要團結在以太尉公為中心的旗幟下,為建設大晉朝出更多的力,讓大晉朝更加繁榮富強,劉裕聽後也滿意地笑了,然後就表示益州前兩年居然趁著本朝內亂想出來占便宜,現在更是占了益州全境,是該給他們一個教訓了。
眾將馬上會意,都紛紛上前請戰,益州那個什麼自稱成都王的譙某人如果識相,就自己出來投降,不然大軍一到,譙家滿門抄斬。議事的時候劉裕提出要讓朱齡石擔任伐蜀的統帥,益州刺史,這個話一說出來,眾人都是吃驚不已,要知道要是伐蜀能夠成功,這可是大功一件啊,將來封個公也都差不多了。所以眾人對於伐蜀的統帥位置都是眼饞不已,可是此時劉裕居然提議朱齡石?他此時的資曆太淺了吧。
朱齡石此時才三十五歲左右,雖然在伐南燕和伐盧循的時候表現不錯,畢竟還隻是郡太守級別的,一下升為刺史,是不是升得太快了,再加上他也不能和劉敬宣比啊。劉裕就說,現在劉敬宣遠在北青州,一時也不能趕過來,大軍不可能停在這裏等他過來,不然一天要耗費多少錢糧?
劉裕之所以選朱齡石,就是因為他很沉穩,是個統兵之才,雖然還年輕,但朱齡石、朱超石兄弟是京口舉義諸將中少有的通曉文墨之人,平定蜀地後民政事務頗多,需要軍、政兼長的統帥才能處理好這些繁瑣的事情。接著就是其他的隨從人選,有劉裕的妻弟寧朔將軍臧熹、龍驤將軍蒯恩、下邳太守劉鍾等將領,率領西征軍的一半,就是二萬大軍前往伐蜀。
關於此次伐蜀路線,劉裕和朱齡石做了反複推敲,溯長江、經三峽進入成都平原後,北方有三條支流彙入長江,沿它們都可以進趨成都,按照自東向西入蜀方向,依次是內水、中水、外水,內水路線最遠、最為不便,上次劉敬宣伐蜀,是為出敵不意,才取內水方向。
此時劉裕和朱齡石最關心的,是蜀主譙縱這次會在哪個路線上重點設防,劉裕道,“劉敬宣以前進軍到黃虎,沒建立什麼功業便退回來了。所以,敵兵以為我們這次應當從外水出發,又防備我們出其不意仍然還從內水進兵。這樣,他們一定會用重兵把守涪城,封鎖內水。如果我們進軍黃虎,正中他們的計策。現在,我們以大部隊經過外水直取成都,另派一支迷惑敵人的軍隊進攻內水,這是克敵製勝的奇計。
隻是這個賭博太大膽,劉裕由於擔心走漏風聲,不敢做進一步詳細部署,他獨自寫下進攻計劃,密封好交給朱齡石,讓他行軍至三峽的白帝城時再打開看,就像是當年諸葛亮實行的”錦囊妙計”一樣。
412年的年底,朱齡石帶領兩萬大軍正式開進三峽伐蜀,此時的劉裕也接到了兩封信,信裏麵的內容讓他很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