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拚死攻擊,魏軍卻是毫無鬥誌,朱超石等人率著晉軍連續突破晉軍的包圍圈,魏軍一敗再敗之下,又再次潰退,就算是以長孫嵩之能,也不能在短時間之內組織魏軍對晉軍的追擊進行有力的反擊了,此次追擊戰之後,魏軍又留下數千具的屍體,隻是魏軍的馬匹的確是很快,給魏軍的逃跑提供了充足的馬力,晉軍追之不及也隻好收兵回營。
劉裕一生之中經曆過大小戰陣上百次,他親自指揮過的軍隊會戰也是不計其數,從他參軍以來同孫恩的多次對戰,到後來的倒桓之戰,再甚至於後來的擊破劉毅,司馬休之,北伐南燕,這其中都是以劉裕作為主導將領的,他在每一次戰鬥中的表現雖然都不能說是十全十美,但是也堪稱驚豔,也因此築成了劉裕的不敗威名。
但是在他這一生之中最為有名的,為後世人廣為傳頌的卻是這一次的卻月陣之戰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於以少勝多,以步克騎等原因。甚至現在的人們一想到以步克騎,就會聯想到劉裕的這次卻月陣之戰,因此,這次大戰在曆代以來,都是人們爭相討論的話題。
後世的人們把卻月陣之所以能夠擺放出來給它總結出了幾條極其苛刻的條件,比如地形極其特殊,要背靠大江或是大河,並且防守的一方還要掌握製水權,再比如兵力的運用,水軍,弩兵,車兵,還有少量的騎兵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再比如戰陣之中使用的利器,那些大弩就居功不少,然後又將弩,槊結合起來,增強殺傷力。當然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發明這個陣勢的人也就是劉裕,他是怎麼利用這些有利的因素,然後又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以2700步兵打敗30000魏兵,創造曆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奇跡。
曆史上的卻月陣就像是曇花一現,雖然史書中對這一次的戰鬥過程記載得極為詳細,但此役過後,中國封建曆史直到清朝之後都無人使用此陣,也引起了許多的人來討論,其實卻月陣能夠出現,除了有以上所述的幾個條件之外,還有它本身所有的局限性,比如卻月陣的精髓就在於以守為攻,在守陣的同時還能極大的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但是它也有一個極大的缺點就是移動速度不便,一旦騎兵脫離戰陣的保護,在追擊敵人中遇到強敵,那就要看騎兵的表現了,騎兵如果不敵,那就有覆滅的危險,騎兵如果不敵,那就有覆滅的危險,從朱超石後來的追擊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來。
當然,卻月陣從它所擺所需要的條件來看,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以步製騎了,或者可以說是以水製騎更為恰當一點,但是任何的戰陣運用都是要以統帥的軍事能力來決定的,就算是劉裕這次沒有擺出卻月陣,麵對北魏的挑釁,他也會想出辦法對魏軍還以顏色吧。隻要魏軍不逃跑,劉裕也會有許多的手段讓他們吃足苦頭。
至於這一次的卻月陣之戰,隻不過是劉裕把在北伐南燕時所使用的車陣加步兵方陣再加以靈活運用罷了,隻是證明了劉裕是一個不拘於一格,能夠隨時隨地跟據現有的條件,選擇最快最有利的方法以取得勝利,這才是一個軍事大家應該具備的能力。
當然,這也是劉裕在他的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次出手,戰績就是以2700步兵戰勝30000敵軍,他的威名頓時就傳頌於當時的各國之內,而北魏懾於他的威名,終劉裕在世一日都沒有敢起南下的心思。這次的北伐,他也隻出手了這麼一次,但是劉裕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初時大軍北伐,劉裕一直坐鎮彭城就是為防範北魏有可能的打擊,相對來說,他就是東晉的定海神針,檀道濟與王鎮惡等人雖然攻城掠地無所不利,可要是沒有劉裕為他們守好後門,他們哪有那麼容易取得勝利又沒有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