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和另兩個波羅的海國家在20世紀的首次獨立隻持續了20年,接下來先後被蘇聯和德國占領。該館2008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名字非常直白,就叫《拉脫維亞的三次被占領:1940~1991年》。書的封麵是斯大林1939年8月接見前來簽約的裏賓特洛甫時兩人握手的黑色照片,與下麵紅底白字的書名形成鮮明對比。在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的眼中,蘇聯和德國都是占領者,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創傷,但蘇聯更甚於德國。對他們說來,蘇聯的最一次占領不僅剝奪了三國的獨立,而且強行將它們變成了加盟共和國。
不同傳統之間的衝突
對於拉脫維亞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後的社會發展,這個博物館完全是持否定的態度。它試圖用各種文獻證明,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愛沙尼亞一樣是被迫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教育製度和意識形態等各方麵的發展實際上是去波羅的海化,強行蘇聯化。與東歐其他國家一樣,波羅的海三國正式並入蘇聯之前不僅社會發展的各方麵與西歐國家聯係比較密切,而且政治文化傳統上也是天主教和新教占主導地位。因此,並入蘇聯之後,拉脫維亞的社會發展軌道要納入整個蘇聯模式。政治體製上,強調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經濟體製上,強調單一公有製和指令性的計劃經濟;文化體製上,突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色彩。總之,在這座博物館裏,拉脫維亞人從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失去獨立的角度對蘇聯社會主義做出了否定的解釋,力圖說明蘇聯社會主義是如何不適合拉脫維亞的國情,怎樣阻礙了拉脫維亞的社會發展。
不僅如此,由於與波羅的海的曆史傳統和政治文化缺乏兼容性,蘇聯的社會主義與這三個國家的民族主義之間矛盾和衝突難以避免。這個博物館就用許多檔案文獻來說明,為了徹底征服拉脫維亞,蘇聯政府在40年代對那些曾抵抗過蘇聯軍隊的拉脫維亞人進行鎮壓,將他們從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排除出去,送進“古拉格”(強製勞動營)甚至流放到西伯利亞。展出的檔案說,到1949年3月,有43000人(占拉脫維亞當時總人口的2.4%)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幸存下來的拉脫維亞人才被允許回來。但是,他們原有的房屋和財產已蕩然無存,這些拉脫維亞人無家可歸。與此同時,蘇聯政府還采取大量從其他地區向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國家移民的政策,以改變這一地區的民族構成。就拉脫維亞而言,俄羅斯人在拉脫維亞總人口中所占的比較從戰前的10%左右增長到1989年34%,而拉脫維亞人從75%降到52%。蘇聯化和社會主義化最重要的後果,就是“拉脫維亞傳統的社會秩序和文化不複存在”。
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是複雜的,而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更是複雜。波羅的海三國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它們在社會主義的生存與發展都充分地體製了上述那些複雜關係,處理起來絕非易事。但是,蘇聯在處理這些關係的問題上有比較大失誤的地方,它後來也為自己的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它甚至可以說是後來蘇聯解體,社會主義製度發生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複雜性還表現在,雖然蘇聯解體了,雖然波羅的海三已經獨立了,但是,它們之間的曆史的恩怨似乎並沒有完全了結,還影響著今天的它們和俄羅斯的關係,曆史後遺症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消除。
走出裏加這個“占領”博物館,離開波羅的海三國,我心境久久難以平靜。我並不完全同意博物館解說詞中提出的所有觀點,但能夠理解波羅的海三國民眾的那種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