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墓地,我突然想起,幫我預訂的人告訴我,這個旅館位於克拉科夫的猶太人聚居的卡茲米艾什區。該區位克拉科夫老城之外,雖然離得不遠,但還相對的獨立。翻開隨身帶的一本中歐指南方麵的書,我發現它在介紹克拉科夫旅遊景點時還特別建議遊客到此看看,因為克拉科夫特別是卡茲米艾什區是史蒂夫·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故事原發地。再上網一查,原來此地非同小可。卡茲米艾什二戰前是歐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美國第一)猶太人聚居區。到二戰爆發之前,波蘭有猶太人350萬,占波蘭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有7萬人住在這裏,卡茲米艾什是波蘭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區。資料上說,克拉科夫是歐洲大陸上對猶太人開放最早、開放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大約從11世紀起,歐洲地區的猶太人開始移居到這裏,14~17世紀達到高潮。他們以經商為主,對波蘭早期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由於利益之爭等方麵的原因,猶太人與波蘭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複雜,在後者中間,反猶排猶情緒始終不絕。不過,波蘭猶太人最悲慘的境遇還是在1939~1945年間。在克拉科夫西部54公裏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景點”——奧斯維辛集中營。納粹德國在這裏用極其殘暴的手段殺害了歐洲的180萬猶太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波蘭猶太人。卡茲米艾什猶太人的命運如何,也就不難想象了。如今的卡茲米艾什,破敗的房屋很多,生活在這裏的猶太人據說已不超過兩位數了。
卡茲艾米什的中心廣場與猶太人小教堂
知道了這些,我驚恐的心境平和了許多。下樓到前台,先與服務人員說明由於風俗文化不同,中國人不喜歡而對墳墓而住並且有恐懼心理。她表示理解,但說沒有空房,答應我再過一天給我換。也隻好如此了,我硬著頭皮再住一夜吧。然後,我決定先參觀一下這個著名的猶太人聚居。出了旅館穿過一條胡同,沒走多遠就到了一個長方型的小廣場,它便是卡茲米艾爾區的中心。叫廣場,實際上比一個運動場大不多少。兩個長邊旁都是小餐館,中間是停車位和賣紀念品的小攤。但是,在兩個短邊分別有兩不大的紀念碑,一個是由方型底座上由四腳托著的正方體石碑,全都是黑灰色;另一塊是石頭上嵌著長方形鐵碑。它們上麵都刻著字,可惜我不認識。好在有許多旅遊團,其中就有導遊用英文解說的。從她的解說中,我知道,這兩個碑都是紀念那些慘遭殺害的猶太人而立的。在靠近戴維旅館一側,有一座很小的猶太教堂,但它名氣最大,也是這裏最重要的景點。門牌上的英文介紹說,該教堂始建於1558年,重建於1829年,1958~1968年修複。一進小院,牆上就有許多石刻。最醒目的一塊是黑色的,上麵用希伯來文、波蘭文和英文寫著:“紀念克拉科夫那些在1939~1945年間納粹德國大恐怖時間被屠殺的猶太人”。進入教堂需要買門票,五茲羅提,約合十二、三元人民幣吧。教堂很小,進去男士必須將一個小瓜皮帽扣在後腦勺上麵。裏邊有一位教士或神父之類的人向擁擠的遊客們介紹什麼,講的是波蘭文,我也聽不懂,但猜測還是與猶太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情況和他們後來的悲慘命運有關,或者這座教堂有多麼古老和多麼重要。
走出小教堂,憑票就可以進入公墓參觀,男士仍需戴那頂小帽。公墓的圍牆似乎是像用廢墟的石頭建成的,但實際上可能是故意製造出的悲慘效果。前文說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的主要城市幾乎都徹底被毀了,克拉科夫則例外,因為德國很早就占領了並成為一個司令部所在地。壞事變成了好事,這使克拉科夫整體地保留了下來,似乎不可能有那麼多殘垣斷壁碎片。這個公墓很大,有各種各樣豎著十字架的石棺,但立在亂草叢中更多的還隻是墓碑和枯萎的鮮花。我隨遊人也繞著走了一周,在一座高牆旁驀然抬頭,剛好看見我住的那個房間的窗子。一想到,每天拉開窗簾就可以免費參觀這個非常有名的“景點”,我緊張的心情又緩釋了不少。
轉完之後回到賓館,我想起幾年前在柏林去過的猶太人博物館和薩克森豪森集中營、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想一想過幾天還要去參觀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猶太人在曆史發展長河中的獨特經曆使我感到很不是茲味。另外,克拉科夫和波蘭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老城一樣都很小,街道也非常窄。遊客雖然可以欣賞它們建築的不同式樣和閱讀它們的曆史,但是,在陰沉沉的天空之下,走在這些地方壓抑感也很強。所以,住了兩天之後,我還是把房間換到了臨街的一側。下載(199.8KB)
2009-6-1019:37
下載(13.71KB)
2009-6-1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