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於大國之間
與包容多重文化相適應,保加利亞與大國的關係也比較獨特。除了在681~1018年和1187~1396年建立過兩個地區性大國之外,保加利亞在古代和近代的其他時間裏都受製於大的帝國。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遭受失敗後,保加利亞當政者為了收複失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了奧地利和德國一邊。但是,戰爭結果卻使保加利亞成了戰敗國。根據1919年的《納伊條約》,保加利亞不僅將許多領土割給了南斯拉夫、希臘和羅馬尼亞等國,而且還要賠償巨款,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的發展也受到種種限製。於是,急於修改這人條約的保加利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站在了德意一邊。但是,與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兩國不同,保加利亞並不是死心塌地追隨德、奧、意等國,在戰爭中也是出工不出力。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雖然蘇聯處於敵對陣營,但並沒有對蘇聯宣戰,隻是通過提供後勤保障和軍事基地等方麵間接地支持德國。1944年9月,在蘇軍進入保加利亞的時候,保加利亞共產黨發動武裝起義。接著,新建立的祖國陣線政府立即派出十萬大軍,轉入追殲德軍的戰鬥。戰後,保加利亞和其他東歐國家一起被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
雖然時常改換門庭,但是,保加利亞多半認命,隨遇而安,無論是對它所依附的大國還是與周邊的鄰國,保加利亞都能保持著順從和良好的關係。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500年裏,保加利人為了爭取獨立也多次舉行過針對土耳其人的武裝起義。值得注意是,就是在今天,在保加利亞的土耳其人仍然非常多,如果講保加利亞有什麼民族矛盾的話,那主要的就是土耳其人的社會地位問題。但是,土耳其人是保加利亞最大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對保加利亞的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保加利亞人對土耳其人也恨與愛交織在一起,相處不易,分離更難。保加利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既不同於中東歐的“四戰之國”,也不同於在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勢力夾擊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區。作為中世紀東歐原野的族群同拜占廷爭奪的前線以及後來斯拉夫國家同土耳其對壘的地方,保加利亞逐漸在二元的格局中習慣選擇傾向一方。雖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都與俄國和蘇聯為敵,但從總體情況看,保加利亞和俄國的親近卻成了一種趨勢。
當然,所謂關係近遠也是相對的,更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問題。在現在的保加利亞,年記大的人都會講俄語而不會說英文,而年輕人剛好相反。再考慮到保加利亞已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保加利亞與俄羅斯過去那種密切關係肯定會越來越淡。與此相聯係,歐盟、北歐與俄羅斯的矛盾與衝突也必然會波及到保加利亞與俄羅斯的關係。比如,2008年俄羅斯給歐盟“斷氣”的時候,保加利亞的一些城市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於是,許多保加利亞民眾走上街頭進行遊行示威,而聲討的對象就是俄羅斯。政治文化無疑是有很強的穿透力,但不容否認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穿透力的強度也在不斷的弱化。這兩點是觀察保加利亞社會發展變化是不可或缺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