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驚濤拍岸千堆雪 商海揚帆闖兩洋 人羞投牒論長短 俗喜乘船貿有無(1 / 2)

閩人務本亦知書,

若不耕樵亦曰儒。

唯有桐城南廓外,

朝為原憲薯陶朱。

福建,簡稱“閩”。對於“閩”字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閩”字是從“蠻”字諧音而來,閩南話“閩”“蠻”倒是諧音,但不知兩三千年前,當時的國語是不是以閩南音為準。從咬文嚼字的拆字法講:長蟲者,蛇也;閩者,關在門裏的蛇也。《路史》雲:“閩乃蛇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注:“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也就是說,最早居住在閩地的原始氏族部落是以蛇為圖騰,這些曆史上被稱為閩人的土著居民奉蛇為神靈,荒山野嶺,氣候悶熱潮濕,蛇蟲滋生繁衍,故以蛇為崇拜的圖騰不足為怪,這種民俗至今仍在福建一些地方保存著。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鄉的三平寺仍保存著敬蛇如神的奇俗,泉州市南安詩山仍有蛇山廟在。

又有人解釋“閩”字是:“閩”是“門”字裏麵有個“蟲”,所以看單個的福建人,沒幾個是高大威猛“龍”的形象,但是這個“蟲”卻沒幾個甘心躲在門裏麵的。因為他們知道,在門內的,永遠是條蟲,所以他們不惜一切地要“破門而出飛天,衝門而出翔海”。他們的先輩“浪跡”東南亞,漂洋過海遍布世界各地。一旦他們出去,許多人就由“蟲”變成“龍”了。這正好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麵概括了福建及福建人的基本特點。

其實,有山才有蛇,有水才有龍。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三麵環山,一麵臨海,區域內山嶺疊嶂,溪流縱橫,河穀與盆地交錯分布,素有“東南山國”之稱。正是緣於福建山多,武夷山橫亙於西,仙霞嶺阻礙於北,造成了福建與內地交通的隔閡,天然形成了麵向海洋的地形構造,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麵積80%以上,江河水占全省總麵積10%左右,平原占總麵積10%左右,故有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兩麵環山一麵環水使福建人走出大陸,交通四海。《山海經》裏即載3000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原人民就有“閩在海中”的說法。這些為福建發展海上交通貿易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地理環境。

福建曆史悠久。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建先民已寓居於今平潭縣殼丘頭。隨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遊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居,其土著居民為“閩人”。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長。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助漢滅楚有功,複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年。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三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建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唐中葉以來,中原動蕩,北人南來,福建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

唐武德初年,福建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唐景雲二年(711),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