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靠海吃海度生涯 風波浪裏閩人家(1 / 1)

秋江渺渺天津涯,

江邊漁夫船為家。

往返何知路遠近,

一帆明月依蘆花。

福建原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地方。隋代福建僅有12400多戶,平均每平方公裏僅一戶人家,人口稀少,談不上經濟開發。唐五代之際,北方人口大量進入福建,迄至宋朝統一中國,福建約有46萬戶。其後,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長,北宋末年,已經有了100多萬戶。南北宋之際,金兵南下,中原地區再次陷入一片戰亂之中,中原士子舉族南遷,南宋初年,福建人口比北宋多了30多萬戶,南宋中葉福建人口達到300多萬人,是國內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隨著人口的增加,福建的開發速度加快,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農田,許多城市從荒原中崛起,許多市鎮升格為縣城,城內手工業與商業有了相當大發展,商品經濟也相當繁榮。

福建丘陵起伏,山多地少,雖說農業發展是福建經濟的基礎,但在宋以前農業決定一切的時代,不可能想象福建這類地區能成為工商業極為活躍的地區。明清時期,沿海貿易的發展,給福建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古代商業運輸是以水運為基礎。水運以船為載體,中國古代的大船可以載重兩三百噸,不僅載重遠遠超過車馬,而且船的運輸利用水的浮力和風力,成本極低。福建與長江水係不通,但麵臨的海洋卻是最好的交通線,從福建的港口出發,不僅可以航行至長江流域與北方口岸,而且可以通向東亞、南亞、西亞的任何港口,這就使福建在古代中國的航運業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到明代,一方麵泉州等海港與海外各國的交通便利,另一方麵福建與國內商業城市的聯係加強,海內外貿易的興盛,促進了福建工商業的繁榮。

海上貿易是福建經濟的關鍵所在,這一步走活了,便帶動了福建經濟的全麵活躍。加之陸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使福建與周邊區域、海外國家的經濟聯係得到了加強,同時也為福建海商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一書中說:“中國、印度、巴比倫……占有耕地的人民閉關自守,並沒有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既然他們的航海――不管這種航海發展到什麼程度――沒有影響他們的文化,所以他們和世界曆史其他部分的關係,完全是由其他民族把它們找尋和研究出來”;“西方文明是藍色的海洋文化,而東方文明是土黃色的內陸文化”。海洋文化被黑格爾當做區別中西方文明的一道界限。然而與中原地區正統的黃土文化相比,閩文化卻是一種“另類”文化。

“在海中”的閩地,在文化上一直有一種區別於內陸黃土文化的特質,這就是閩地特有的海洋文化特征。伴水而居,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其靈動與深邃,一直誘惑著閩人漂泊的衝動、創造財富的衝動,也造就了閩地經濟的興盛與發展。有學者總結說:“如果不是有數千年農耕文明和內陸文明作羈絆、拖後腿,而任由福建人那種崇拜海洋、勇於漂泊過海打拚的創業精神充分發揮的話,今天的中國絕對是海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