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潮才落晚潮來 中華聖物航大海 江南標布衛塘紗 萬貨千乘走仙霞(1 / 2)

騾車千乘走道途,

天寒夜半聞客呼。

小車斬斬黃塵下,

前擁後喊到閩中。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成為全國重要的基本經濟區。而以福建、廣東為中心的華南地區則是江南經濟區重要的組成部分。明清時期,江南與華南兩大區域經濟有著極強的互補性。明代福建與江浙之間區域貿易相當發達。江浙向福建輸出生絲、綢緞、棉花、棉布、糧食等項商品,福建向江浙輸出木材、夏布、紙張及海外貿易中獲得的白銀。而福建與江南之間的水陸商道對於促進閩浙地區的貿易往來,催生閩商的生產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晚明福建通往江浙有兩條陸上通道。其一,從崇安分水關通往江西,然後從贛東北的玉山進入浙江的常山,再順著錢塘江上遊通往杭州;其二,從浦城的仙霞嶺通往浙江的江山縣,從而接通錢塘江上遊的河流。關於明代這兩條商道的詳細情況,黃汴的《天下水陸路程》一書有詳細記載:

從浙江衢州經江西玉山到福州。“衢州府西安縣上杭埠驛……西八十裏廣濟驛,常山縣;十五裏,草平驛,江浙界,今革;三十五裏懷玉驛,玉山縣;九十裏廣信府上饒縣葛陽馬驛;八十裏鵝湖驛,六十裏車盤驛,並屬鉛山縣;四十裏至大安驛,三十裏崇安縣長平水驛;下水三十裏,武夷山;四十裏興田驛,並屬崇安;五十裏建溪驛,建陽縣;七十裏葉坊驛,屬於甌寧縣;五十裏建寧府(甌寧縣、建安縣)城西驛,屬甌寧;四十裏太平驛,屬建安;四十裏大橫驛,屬南平;四十裏延平府南平縣劍浦驛,西北去邵武府;東六十裏茶陽驛,屬南平;九十裏黃田驛,五十裏水口驛,並屬古田;四十裏小箬驛;八十五裏白沙驛,並屬侯官。六十五裏芋源驛,屬懷安縣;二十裏至福建布司福州府三山驛……自常山縣至水口驛(屬古田縣),水馬並應。崇安至福州府水路灘洪緩急。”

若將以上商道所經城市羅列在一起,就可較為簡明地看出浙閩、贛之間的商路網絡結構是:衢州、常山(以上屬浙江)、上饒、玉山、鉛山(以上屬江西)、崇安、建陽、甌寧、建安、南平、古田、侯官、懷安、福州(以上屬福建),為入閩的第一條商道。這一條商道主要是通過鉛山與崇安之間的分水關而進入福建。

在這條商道上除了隸屬於福建的城市外,外地城市中最為重要的是鉛山縣河口鎮。該鎮是贛東北的交通咽喉與商業中心,由這裏發出的商船可以沿信江而下,進入鄱陽湖,然後從鄱陽湖進入長江水係,從而聯通長江流域諸地。因此,明末的鉛山河口鎮,是東南區域交通的樞紐之一,對福建省來說,隻要進入了河口鎮,就可進入陸上的東南區域商業網絡。由於這一原因,由崇安經分水關到鉛山的商道,成為福建最重要的出省商道。實際上,由這條道路通往江浙,要比仙霞嶺路稍遠一些,但因這條商路的重要地位,仍然成為福建通往江浙的主要商道。明人稱這條商道為分水關大路,有時也簡稱為“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