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紗絹順昌紙,
泉漳之糖甘如飴。
福延之鐵龍溪劍,
腰纏千金過百灘。
福建豐富的物產和手工業的發展,使閩地成為清朝時期商品的主要輸出地之一,這便從另一個方麵為閩商的崛起準備了物質條件。
明代福建是國內主要的糖產區之一。宋應星說:“凡甘蔗有兩種,產自閩廣間,他方合並得其十一而已”。這說明了閩粵製糖業在中國的地位。南人習尚食甜,以糖為佐料,又製作各種甜食、果餞等,甚至染絲上色也需糖,用糖量巨大。糖由榨取甘蔗汁而成,但江南基本不產蔗,糖就需要從產糖之地福建、廣東輸入。閩粵所產糖有烏糖、砂(又作沙)糖和白糖三種,白糖又稱糖霜。三藩之亂時,因江西道路梗阻,江南“糖價驟貴”;清廷平定三藩後,“廣糖大至”,價格回落。福建、廣東糖的輸入,直接影響到江南人的生活。康熙開海後,“閩粵人於二三月載糖霜來賣”。乾隆一朝,廣東糖占到乍浦人口食糖的三分之二。道光時有人指出,江南乃至以北數省所需食糖,都是由閩廣洋船運到上海後轉賣的福建糖。據乾隆《福州府誌?物產誌》載:糖有黑白兩種,當地商人“泛海鬻吳越間”。按照乾隆《台灣府誌》所載統計,僅台灣一地年產蔗糖上億斤。康熙五十八年,清廷特別規定,福建糖船往浙江、江南各省貿易,在廈門停泊者免其稅。江南輸入的糖,三分之二是閩廣糖,按清中期江南2000多萬人口計算,每年輸入上億斤糖是必需的。
福建山多,產佳木。因此,福建的木材也向鄰省輸出。明代人說,“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出產杉木。其地木商,將木沿溪放至洪塘、南台、寧波等處發賣。外載杉木,內裝絲綿,駕海出洋,每賃興化大海船一隻,價至八十餘兩。其取利不貲”。文中提到的洪塘與南台,是福建省會福州臨江的市鎮,它也是閩江上遊商人與外省商人交易的地方,江麵上停滿了來自上遊的小船、木排及沿海來的海船。從這段記載中我們知道,興化商人經常駕駛大海船走江南與福建之間的港口,許多木材商人便租賃他們的海船將木材運到浙江的寧波出售。浙江人說:“商船唯閩有之……間有載木之船,亦不甚高大”。浙江海禁時,常提到閩船,“凡係閩中載木貨大船,盡行收入定海,不許出洋”。王在晉的《越鐫》記載:浙江人“先往福建收買杉木,在定海交卸”。可見,江南一帶不產杉木,所需建材多從福建輸入。
杉木
江南有著發達的造船業和發達的建築業,以及工程浩大的海塘等水利設施,對木材需要量極大,但當地基本不產木材,需要從福建等地輸入大量的木材。福建商人每年從福州裝運木材,至江浙兩省發賣。福建木材輸入江南主要在清代,通過浙江海關的分關嘉興乍浦鎮。道光《乍浦備誌》稱,在乍浦的進出口商品中,以木、糖、雜貨為主,“大約逐年進口稅數,木當其五之二,糖及局商所帶洋貨當其五之一,其餘南來無數雜貨當五之二”。乍浦白海鹽弄向西直抵關口,有木班廠十餘所,木商字號各占廠屋,資本大者一號一廠,小者兩三號合為一廠,周圍二三裏都是木場,“夏冬兩幫木植齊到時,堆積幾無隙地”。
木貨來自福建者十分之九,來自浙江溫州者十分之一。來自福建者材質較優,大多係杉木,有長至八九丈者;來自溫州者為鬆板。福建南台鎮為木植總所,乍浦木商逐號請人坐莊,在那裏置貨。木號有專門置辦寧德福安貨者,寧德福安兩幫商人將木材運輸到南台,納稅出口運抵乍浦。木材是古代中國主要建築材料,使用量很大,江浙所用建材,一向來自福建,木材因而成為福建重要輸出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