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創業走東瀛,
泰益三代都有名。
南洋遍地財源旺,
心胸仍是故鄉情。
泰益號商行係旅居日本長崎的福建籍商人陳國梁及其子陳世望於1901年所創立。
泰益號行主陳世望出生於一個“累代經營貿易”的商業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在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期便從事中日間的海上貿易。其父陳梁(又名發興)於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來到日本,居住於長崎新地町,從事日中貿易。1861年,陳國梁與7名福建同鄉合資建立了泰昌號商行。從1861-1901年,該行經曆了“老泰昌”(1861-1862)、“泰昌和記”(1863-1874)、“泰昌永記”(1875-1886)、“泰昌振記”(1887-1891)和“泰昌震記”(1891-1901)等五個時期。泰昌號主要從事批發代理業務。經營內容包括向日商收購日本出產的海產品、香菇、米、茶、樟腦、醬油、茴香、五倍子、地瓜幹、煤炭、木材、白蠟、硫黃、傘等貨物,出口到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等地;同時則向華商直接采購或接受華商委托進口中國出產的砂糖、豆餅、豆油、豆、煙草、牛骨、染料、繭綢、線香、鐵等貨物。泰昌號創立初期,其賬簿上尚無以交易商號登錄的交易對象,但已登錄了160名交易者的名字。其中大多為其福建同鄉。1867-1887年間,該行的年平均利潤約為4000日元。至1899年,僅就該行殘存的賬簿來看,有交易記錄的貿易客戶已有96家,散布於日本本土的長崎等地(56家)、中國內地的營口(4家)、天津(3家)、煙台(5家)、上海(12家)、廈門(2家)、香港(2家)、台北(2家)以及新加坡(3家)和海參崴(4家)等地,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環中國海的商業網絡。
泰昌號行主陳國梁於1901年脫離泰昌號,獨資創立泰益號商行並把業務交給了其子陳世望。從泰益號商行保存的長崎福建商人組織“八閩會館”和“福建會館”的收支賬簿可以看出,由於陳世望的離夥,泰昌號的業務大受影響。該年(1901)秋季,泰昌號就退出了福建會館。翌年(1902)秋季,它更名為太昌號,重新加入福建會館。但它繳納的會費(厘金)數額已大不如從前。這表明泰昌號商行已元氣大損,日趨衰弱。自1909年起,太昌號的名字便從福建會館的名冊上消失了。在此期間,新創立的泰益號於創立的當年(1901)加入福建會館。自第二年起,其繳納的會費數額大多列居全體會員的前5位。日漸取代泰昌號原有的地位。
泰昌號與泰益號的興衰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環中國海華商商業網絡的曆史進程。泰益號行主陳世望在接替父業、經管泰益號之前,已經在泰昌號商行內從業多年。泰益號的數名從業人員,包括幾年後到神戶創辦分號的陳世科,也都曾在泰昌號內任職。從殘存的泰益號賬簿來看,泰益號商行在其創建時期(1901-1905)內,從泰昌號商行繼承了部分客戶。如日本長崎地區的入來屋、鬆庫、吉野、川原、築町、鬆延、播吉、柳屋、福島、大津、荒物、佐野、友永、川崎、江島、前川,中國營口的仁裕、裕盛福,天津的豐泰,煙台的公和順,上海的長和、源盛、豐記、信和、源昌、源潤昌,廈門的建昌泰,台北的玉記、源順,香港的廣南隆以及海參崴的三益隆、同利,興泰。與此同時,泰益號商行還盡力擴展它的商業網絡。從泰益號商號的書簡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泰益號商號擴展最為迅速的地區是台灣。在5年的創建期間裏,泰益號商行在台灣的貿易客戶已有55家。其中台北有38家,基隆有11家,台南有4家,其他城市有2家。
1906年後,泰益號商行進入其發展期(1906-1915)。至1915年,其貿易客戶已增加到249家。其中增長最快的地區仍然是台灣。計有貿易客戶129家。其中台北58家,台南26家,基隆20家,澎湖10家,新竹6家,台中3家,東港3家,阿猴3家,打狗2家,鳳山3家。另一個增長較快的地區是東南亞,計有貿易客戶47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新加坡,有33家。其餘的在巴達維亞有3家,檳榔嶼有3家,泗水有2家,菲律賓有1家,霹靂有1家,婆羅洲有1家,地址不詳的有2家。此外,在日本本土,因應由日本對外貿易口岸變動引起的旅日長崎華僑大多向神戶遷移的新局麵,泰益號商行也急劇擴展神戶的業務,與22家商號建立了貿易關係。這一商業網絡的擴展為下一個時期泰益號商行業務的繁盛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