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男子多為神,
閩中媽祖女兒身。
大海變幻人莫測,
母祖護佑夫君歸。
泉州商人重視對神的祭祀,正如《泉州府誌》載:“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泉州與東南亞地區在民間信仰上也有諸多相通之處,媽祖、關帝、保生大帝、開漳王等,其中尤以媽祖信仰為盛。宋元時期產生的媽祖信仰通過數次移民在海峽兩岸及周邊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媽祖信仰圈,泉州天後宮媽祖宮廟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東南亞的僑胞前來進香。從福建傳播至台灣、東南亞等地的媽祖宮廟就有數百座。
媽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島人。媽祖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她13歲從師學道,不僅精研醫理、曉天文氣象、熟悉水性,而且善良勇敢,熱心助人,為人治病、卜知吉凶,教人防疫消災,救助在海上遇難的漁船、商船,還帶領人們禦寇、防洪、抗旱,等等。所以,人們稱她“神女”“龍女”。宋朝以來,曆代皇帝為之賜額褒封者不計其數。素有“澤被蒼生、功敷海甸”“德被於民功及於國”之美譽。媽祖死後,當地人們把她當做心中的偶像崇拜她、信仰她、傳頌她,紛紛建廟祭祀。日前,媽祖崇拜已越出地區界限。據統計,全世界媽祖廟已超過1500多座,信徒超過l億人。台灣就有80%以上居民信奉媽祖,建廟800多座。莆田地區建媽祖廟303座。泉州、廈門、東山、馬祖、九龍江、晉江、閩江沿岸以及永定、長汀、浦城等地也紛紛興建了媽祖廟。平日裏,信徒們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家裏或船上,隨時燒香求願,或祈求媽祖保佑風調雨順、萬事如意,或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或祈求兩岸親人團聚、骨肉團圓,等等。而一旦到了元宵節及媽祖誕辰和“升天”紀念日,崇祀媽祖的活動更是盛大隆重。尤其在女信徒心目中,媽祖更是一尊多功能的神。不但能解除人間一切災難。而且有觀音菩薩那樣的“司孕嗣”的功能。至今,湄洲島婦客普遍梳一種狀如船帆的發髻,俗稱“蓮髻”,就是對媽祖崇拜的一種象征。
湄洲媽祖廟建於宋初,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極為顯靈”。
這裏有一個故事。傳說這年春天,有一個名叫三寶的商人,載著一船瓷器要去往國外,因為天氣不好,船停在湄洲灣上,第二天準備起碇開航,不想碇拔不起來,命水手下去察看,發現有一怪物壓在碇上,不敢前去搬動。三寶有點害怕,便上岸詢問當地人:“此方何神最靈?”鄉民答說:“本嶼炙女最顯。”三寶便到“神女祠”前,跪拜許願,隨手折下三枝枯枝,當做香火插於桐旁石縫裏,說:“此香為證,倘能佑我水道安康,返航當加蓋神廟,以答神庥。”三寶剛回到船上,說來也怪,船碇已經拔起來了。從此,他的商船漂洋過海,如遇風險,便望空禱告,都得到庇佑。三年之後,三寶發了大財,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特地到湄洲島朝拜“神女”。意想不到的是,他三年前插在廟邊百縫裏的枯枝,居然長成三株奇特的樹,盤根錯節,枝葉茂盛,奇香撲鼻。三寶看到這情景,感慨不已,他捐了一筆巨資,在湄洲嶼建起了廟宇。
這個流傳於民間活靈活現的故事,雖然有些玄乎,但據文獻記載,湄洲媽祖廟是經過多次修建、擴建才形成規模的。其中鄭和、施琅等曆史名人就力主擴建過,形成建築規模,使之日臻雄偉,最後形成正殿、偏殿等五組建築群,16座殿堂樓閣,99間齋舍客房;畫梁雕棟,金碧輝煌,恰似“海上龍宮”。全國媽祖廟中,都很有福建文化的特色,這裏僅介紹其中的幾個。
1.泉州天後宮:它是中國首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占地麵積約13畝,建築麵積5000多平方米,廟內除了保存較完整的大殿、後殿等古建築外,近年來又陸續修複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梳妝樓等多處建築,是現存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年代較久遠的一座,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係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