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在新學校裏很不開心。”幾個月前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們搬到了另一個城市,所以女兒伊娃換了學校。“看到伊娃難受,我很心疼。”朋友說,“在我的追問下,她最終說出了原因。她一直被幾個同學欺負”。
在學校裏,欺負人是個嚴重的問題。正如在公司裏,一個囂張卑鄙的人會破壞之前的和諧氣氛。伊娃的問題在我看來很簡單。她一直是個很優秀的學生,這並非因為她特別努力,而是她能很容易地記住課上學過的東西。但是她的天賦並沒有表現在她的外貌上。她當然知道這一點。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男孩和女孩,都會有一段時間,對自己是誰、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感到困惑。一味指責他們所不能改變的事是殘酷的。伊娃隻有15歲,我們都知道,十幾歲時容貌還未定型。一個當時相貌平平的男孩或女孩,可能在幾年後完全不同。
欺負有時會和毆打、推搡,或其他身體傷害聯係在一起,而對於伊娃,則是心理上的傷害,而這種傷害更深。當她經過的時候,故意在旁邊發出壞笑;到處傳遞故意誇大了她的鼻子的漫畫;故意把她獨自留在門外;談論她沒被邀請的生日聚會……在這方麵,她的那些同學相當有創造力。當然,我朋友也問了伊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行為,但沒有真正的解釋。問題的關鍵是:你可以做些什麼?
朋友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和伊娃的班主任談。但這位老師顯然未認真對待,“青少年有爭執很平常”,“事情很快就會過去的”。於是,我的朋友再次找伊娃談話,並為她分析這件事。原來,領頭欺負她的是一個父母剛離異的女孩。她不得不和父親住在一起,盡管這不是她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她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便和另外兩個同樣成績很差的女孩合起夥來。她們想通過打擊一個成績好的女孩,來讓自己感覺強大。於是伊娃就成了打擊對象。
讓媽媽分擔自己的悲傷,對伊娃很有幫助。她明白了,並非自己的軟弱或相貌,而是欺人者的懦弱,才導致了問題的發生。從這以後,伊娃在可能和她們單獨相處的時候都會選擇走開;在無法回避的情況下,她就會鼓足勇氣展現自信的一麵。媽媽告訴伊娃,欺人者通常都會選擇他們認為比他們更弱的人,通過“揭人之短”來打擊人。其實,欺負他人的人才恰恰是弱者。
我也告訴了伊娃我自己的一段類似經曆。這是一段很痛苦的經曆,因為那兩個欺負我、用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指責我的同事,恰恰是我的朋友。當時在幾個人中,我最成功,所以便遭到嫉妒。不過之後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幫助,它告訴我:“嫉妒是你必須獲得的東西”。如果我隻有很平凡的業績,他們還會煩惱嗎?對於伊娃而言,如果她的同學因為她是一個優秀生而嫉妒她,那就說明,這分嫉妒恰恰是對她成績的認可,而正是這個事實讓她們痛苦。實際上,欺人者最需要他人幫助,去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明白了這一點後,伊娃有了很大的轉變。她不再關注這件事,而那些人也因此失去了將她當做欺負目標的興趣。
最終,伊娃還是向那些同學伸出了友誼之手。原來,他們之前把她的內向誤解為了自大。幾個月過去了,受欺負的事已經煙消雲散,僅僅成為一段不愉快的回憶,但這件事卻暗含著對人生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