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鶯聲地板(1 / 3)

大殿深深,遊人如織。人們屏息靜氣魚貫而入,放輕放慢了腳步。長廊中寬大厚重的鬆木地板,生硬而冰涼。初時踩踏無聲,忽覺有嘰嘰咕咕的聲響,不知從何處傳來。是屋簷下穿行的冷風嗚咽麼?是庭院裏的樹枝撩撥著窗格麼?停下腳,那聲音便悄然中止,飄散無蹤;再起步,一聲聲金屬般的叩擊,重又尾隨而來,像是一串瑣碎的鑰匙鏈,或是不合腳的鞋跟兒,每走一步,都牽動著自己的腰部和腳筋,如影隨形。

然而,沒有鑰匙,更沒有鞋子。所有的參觀者,都已在大殿外脫鞋,隻穿著襪子進入廊內行走。身上更沒有任何累贅之物,隻有柔軟的襪子,無聲地落在靜謐的地板上。長廊上深褐色的地板漆已有些剝落,在白色的窗紙下顯露出斑駁的木紋,像是烙刻的一道道年代印記。一雙白色的襪子從眼前輕風般掠過,那詭秘的聲音忽又幽幽地響起來……

日本京都元離宮二條城的“將軍府”。

二條城“將軍府”,即公元17世紀初,駐寨東京的幕府政權,德川家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為保衛京都禦所(皇宮),令日本西部的諸侯所修建,其中的“二之丸禦殿”,作為德川家康從東京到京都拜訪天皇時下榻的住所。後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又擴建了二條城的規模並裝飾了其建築內部,還修建了本丸禦殿。到了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就在二之丸禦殿內,將政權歸還給天皇。1939年,天皇將其賜給京都市政府,1940年對外開放。1994年被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和特別名勝地。

那是一所總麵積27.5萬平方米、建築麵積七千多平方米的建築群。其中的二之丸禦殿(內城宮殿),由遠侍廳、式台廳、大廳、蘇鐵廳、黑書院和白書院6棟建築連接組合,從東南往西北方向依次遞進,計三千餘平方米。巨大粗壯的赭褐色房梁屋簷鬥拱立柱,氣勢恢宏,線條流暢,造型簡潔,唐朝建築遺風尚存;一色黑瓦白牆,莊嚴肅穆,牆體多以精致細巧的窗格、木條圖案作為裝飾,別有一種質樸清雅的意蘊。然而6棟建築的斜線排列,卻已打破了中國式庭院結構的方正秩序,“六進”之間以闊大寬敞的圍廊相接,遮風擋雨、層層貫通又互相獨立,可知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巧妙吸收與改進。

由入口沿圍廊依次巡遊,內部共33個房間,須鋪設800多張草席。最大的正廳有如劇院,空闊曠達。各廳的牆上,依其使用功能與特點,分別以鬆、柳、鷹、鷺、虎豹和山水畫等當年府第門生的作品冠名,室內並無華麗的家具擺設,少有奢靡之氣。

那吱吱的聲音忽又響起。在寂靜而陰森的走廊裏,如同一個隱身人撥動的琴弦,在空氣中微微戰栗,令人隱隱不安。再走,聲音竟是愈發地清晰可辨,略施重力,便從自己以及旁人的腳下,長一聲短一聲地發散出來。那個時刻,忽覺整個回環的走廊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鳥籠,從籠子的底部,發出一陣陣細碎婉轉的鳥叫聲。

低下頭細細傾聽,終於明白,那聲音是從厚厚的木地板下傳來,好似地板下養著一群黃鶯燕雀,喳喳地撲騰歡叫著,要從地板縫裏鑽出來。

這便是二條城將軍府中著名的“鶯聲地板”。

是因為距今300多年的將軍府,地板朽蝕卯榫鬆動,故而發出嘈嘈切切之聲麼?是由於建築物年代久遠不堪重負,而低低呻吟歎息麼?

我也是第一次聽說並親眼見到鶯聲地板。但我沒有想到,這頗有詩意的鳥叫聲,竟是因防衛以及防備內部謀反的功用而起。任何時候——淩晨、夜半、白晝,隻要有人在廊中行走,但凡有活動的重力落在地板上,鶯聲地板自然而然就會發出報警之聲。除了飛簷走壁淩空騰飛的神人,任何人的行跡都將被這機關算盡的地板即刻預告。平常的日子,鶯聲啁啾,不是刺耳的噪音,主人聽著是欣悅的,以現在的說法,是人性化的設計。遇有凶險,地板的鶯聲婉轉,眨眼間就變成了嚇退刺客、擒獲叛軍的誘捕器。這聲聲溫婉悅耳的鳥鳴,將幾百年間宮廷裏的刀光劍影,掩飾得何等充滿情趣。

在長達260年的時間裏,掌握著日本國實權的德川家族幕府政權,曾“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日本列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曾在1639年發布“鎖國令”,關閉了大部分海上貿易的港口。在“蘆之湖”一側箱根關隘資料館內的複原沙盤模型上,可以見到當年由京都至東京的山區通道,嚴密防守謀叛的重重關卡。然而,至幕府第八代將軍吉宗執政時期,幕藩體製仍是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第一次崩潰過程。曾在德川幕藩穩定期,占有封建統治地位世界觀、主張現實社會秩序是不可“變革”的“朱子學派”,開始全麵喪失威力。迫使幕府逐步進行了三大改革:“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以期恢複自然經濟來阻止商業資本的抬頭。但幕府所采取的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的“複古”政策,仍加劇了德川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饑饉與暴動相繼而起。日本思想界也因此開始活躍,在百年間陸續曆經了“徂徠學”、“自然真營道”和“國學”、“蘭學”等紛爭與實踐之後,終於通過批判了長期束縛日本的“唐心”(即儒道),並提倡“真情實意”和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無間之情”,而完成了“思想解放”的任務,在平靜中緩慢地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生產逐漸增長,城市消費日益豐富,水陸路交通的發展,商品的進一步流通,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