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隻有專家才能理好財。
因為不少女性對數字、宏觀經濟沒有興趣,所以就認為投資理財是件複雜困難的事,非自己能力所及。而實際上理財是一個日常積累、摸索實踐的過程,不需要有什麼負擔和壓力。“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隻要學好理財知識,每個人都可能理好財。
誤區二:理財是有錢人的“專利”。
有一句老話:“錢多有錢多的理法,錢少有錢少的理法。”工薪家族更需要理財,因為與有錢人相比,他們麵臨更大的教育、養老、醫療、購房等現實壓力,更需要理好財。
誤區三:理財隨大流。
不少女性都會在理財上犯跟風的毛病,看身邊人買保險就急著填保單,聽說有人買基金賺了錢又馬上去做基金……而理財是個性化的東西,因人而異。不同家庭類型、不同收入水平、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財方案都是不一樣的。
誤區四:理財就是保值增值。
從家庭理財而言,它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包括教育規劃、消費規劃、現金規劃、退休與養老規劃、保險規劃、投資規劃、稅務籌劃、家庭財產分配與傳承等,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理財可以讓家庭財務狀況達到平穩,但它並不是投機,理財不意味著發大財。女性理財從教育規劃開始,從專業角度而言,女性從事家庭理財的基本步驟就是要先設定理財目標,分析財務狀況,再製訂理財計劃,跟蹤賬戶信息,總結提升效果評估。也就是說每個家庭要有一個賬本,上麵要有自己家庭收支情況、還應有家人對生活期望、社會上推出不同理財產品的特點等等。可以說,理財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是每個女人還有男人一生都要不斷學習的課程。
誤區五:能掙錢不如能嫁個好老公
許多女性往往把自己的未來寄托於找個有錢老公,平時把精力都用在了穿衣打扮和美容上,卻忽視了個人創造、積累財富能力的提高。俗話說,伸手要錢,矮人三分。許多女性凡事都依賴老公,認為養家糊口是男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長此以往,必然會受製於人,女性在家裏的“半邊天”地位也就會發生動搖。所以,作為現代女性,應當依靠為自己充電、掌握理財和生存技能等方式,自尊自強,在立業持家上展現“巾幗不讓須眉”的現代女性風采。
誤區六:家財求穩收益可看可不看
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女性不喜歡冒險,她們的理財渠道多以銀行儲蓄為主。這種理財方式雖然相對穩妥,但是現在物價上漲的壓力較大,存在銀行裏的錢弄不好就會“貶值”。所以在新形勢下,女性們應更新觀念,轉變隻求穩定不看收益的傳統理財觀念,積極尋求既相對穩妥、收益又高的多樣化投資渠道,比如開放式基金、炒彙、各種債券、集合理財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家庭的理財收益。
誤區七:追隨大流便能避免理財損失
許多女性在理財和消費上喜歡隨大流,經常是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似的投資理財活動。例如,聽別人說參加某某集資收益高,便不顧自己家庭的風險抵禦能力而盲目參加,結果造成了家庭資產流失,影響了生活質量和夫妻感情;有的女性見別人都給孩子買鋼琴或讓孩子參加某某高價培訓,於是不看孩子是否具備潛質和是否愛好,便盲目效仿,結果最終收效甚微,花了冤枉錢。
誤區八:會員卡消費能節省開支
女性們對各種會員卡、打折卡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人的包裏都能掏出一大把各種各樣的卡。許多情況下用卡消費確實會省錢,但有些時候用卡不但不能省錢,還會適得其反。有的商家規定必須消費達到一定金額後才能取得會員資格,如果單單是為了辦卡而突擊消費的話,就不一定省錢了;有時商家推出一些所謂的“回報會員”優惠活動,實際上也並不一定比其他普通商家省錢;還有一些美容、減肥的會員卡,他們以超低價吸引你交足年費,可事後要麼服務打了折扣,要麼幹脆人去樓空,讓你的會員卡變成廢紙一張。
誤區九:女性最適合“當家做主”
中國人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也就是說女人應當掌握家庭的財務大權。不過,從科學理財的角度來說,夫妻雙方由於理財觀念和掌握的理財知識不同,兩人的理財水平肯定會有所差異。所以,不論男女,不論工資收入高低,誰擅長理財,誰就應成為家庭的“內當家”。如果兩人互不服氣,不妨來一個“擂台賽”,將現金類資產一分為二,夫妻分別理財,一年之後誰的理財收益高,誰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當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