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借點錢花花(1 / 2)

跟幾個老朋友打完招呼,楊嶽經開始一一給王大少等人介紹起瑞麗的賭石起來。

無論是瑞麗還是在國外甸緬,談到玉,談到賭石,那絕對就隻當是翡翠。

瑞麗翡翠交易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傣族猛卯古國。翻開《瑞麗市誌》,記載於傣文貝葉經裏的瑞麗,是猛卯果占壁王國、滇越乘象國、麓川王國的國都,是傣族文化的發祥地。猛卯自古就有珠寶交易。地名姐相(傣語)譯成漢語是“寶石街”,是古代進行翡翠珠寶交易的場所。

傣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與中原內地和東南亞國家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原政府通過穿越猛卯傣族地區的“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玉球翡翠”,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上的往來。傣族地區成為經商的必經通道和貨物的集散地。絲綢、茶葉、土雜等物由這裏出境,換回寶石、玉器等特產,促進了當地和中原的經濟發展。

翡翠出產在哪裏?

據史書記載:“紅翡綠翠水玉王,精雕細琢傳家寶。均生帕敢”。翡翠產於緬甸密支那以北東經96°3北緯25°8的帕敢地區烏龍江流域。自東漢在騰衝設置永昌郡管轄地域就遠達密支那以北的帕敢地區。明朝時設騰越府,《滇黔遊記》上有“騰越出碧玉”的記載。所謂“玉出雲南”(玉出猛卯,玉出騰越)指的就是出產地密支那北部的龍肯和帕敢地區。這地方原來是我國管轄地。《中印緬交通史》中述:“自元代開滇以來,數百年間,產於猛養土司(瑞麗猛卯管轄地)之翡翠,紅、藍寶石,瑪瑙琥珀等珠寶玉器,因交通便捷,逾為內地人所注目。商人采之,轉販各處。雲南地當中介,為重要市場,故購買珠寶者,輒或疑雲南為其產地,呼其為‘雲南玉’。”直到1885年,鷹國侵占甸緬後將翡翠產區帕敢一帶劃入緬甸版圖。從此,“翡翠產於緬甸”成了後期的固定說法。

翡翠從漢代就傳入了我國。據史籍記載,早在東漢永元9年(公元97年),雲南永昌(今保山)傲外蠻及撣國王雍“調遣重澤奉國珍寶”。這是緬甸玉石首次進入中國。撣國,即今甸緬西北猛密一帶的帕敢地區。

從漢代開始,瑞麗便成為我國與緬甸進行翡翠貿易交往的重鎮。

瑞麗翡翠重新興旺發達始於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瑞麗邊境貿易日趨繁榮,南方絲綢之路重放異彩。邊貿的繁榮同時帶動了瑞麗珠寶產業的急速發展。緬籍華人、傣族、景頗族等民族和印、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珠寶玉球翡翠商紛紛從泰國清邁和緬甸各地轉向瑞麗珠寶街經營珠寶翡翠。往日古猛卯王國車水馬龍的姐相珠寶翡翠街的盛況,今天又真實地重現在世人麵前。

看著麵前一堆堆一片片的毛料堆積,王大少真有種感覺置身到了翡翠的世界。靈氣隨意打開,到處都是翡翠裏頭散發出來的氣息。王大少身上的靈氣禁不住就愛往這些石頭上蹦躂,恨不得一次將這些翡翠身上的精華全部吸收一遍。

“這些,這些全都是剛進口過來的翡翠。每年光是一個瑞麗,至少就有超過6000噸毛料進口運抵這裏。那邊,那邊,那些全都是。”

來到這個地方,楊嶽經好像也一下子年輕了許多歲。像他這種半生跟賭石打交道的人,如今見到賭石,不僅是因為看到了自己滾滾不斷的金錢收益,同時還有一種掌握自己事業個歸屬感。

“這個地方距離甸緬最大的珠寶交易中心曼德類(瓦城)到瑞麗姐告口岸僅390公裏。姐告口岸距甸緬最大翡翠交易中心最近。近水樓台先得月,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造就了今天姐告和瑞麗珠寶翡翠市場的繁榮昌盛。”

王大少看著楊嶽經,內心眼裏打高興起來。自己這次來這趟絕對沒有白來,看著麵前大大小小一堆堆的翡翠原石,王大少真有種想衝上去跟這些石料來個擁吻一般。

說實話,這些石頭裏頭雖然也不全都是有翡翠,但所含比例,以及出現冰種翡翠,甚至是極品紅翡這種頂尖翡翠,那隨便掃視一下還是有的。

不過讓王大少有些鬱悶的是,雖然這些到處都是石料,但是除了麵前地攤上擺著一家家之外,另外很多好的,看上去大大方方,更有機會出水頭的那些賭石全部都被貼上封條,裝在一個個專門編號的集裝箱裏,王大少就是知道裏頭有極品紅翡,那也是無可奈何。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了一家珠寶公司的LOGO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