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東西去塞住酒瓶,這是自從瓶子出現以來一直困擾著美酒愛好者的問題。到如今,瓶塞材質五花八門,但最主要的還是天然軟木塞,輔以合成材料和金屬旋蓋的競爭。
天然軟木塞
在先人曆經了諸如布條、皮革、玻璃種種材質的啼笑皆非的跋涉以後,前輩們於17世紀終於找到了接近完美的軟木塞:除嚴密的塞住酒瓶防止酒液流出和蒸發以外,還保證了與外界不多不少的空氣循環——氧化真是紅酒又愛又恨的一個過程,多不得少不得,快不得慢不得,還好有軟木塞的出現,才滿足了伊的這個矯情的要求。
一個好的軟木塞肩負如此重大的使命,考核標準自然隨之五花八門:密度要適中;硬度要適中;柔韌性要;彈性要好,當從瓶中取出的時候,軟木塞應該能夠恢複到最初形狀的85%;還要有一定的滲透性,軟木塞可以有20%的容量為水;黏滯性,軟木塞必須緊緊地和木塞相貼……如此這般,一個軟木塞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肩負起守護美酒沉睡的重任。
於是其製作過程自然要求一絲不苟。把剝下來的橡木樹皮在沸水裏浸泡幾個小時,然後放在15℃到20℃的環境下自然風幹一到兩周,進而切割成條,在軟木條上打洞就形成了木塞的形狀,接下來仍然需要清洗消毒,然後打上年份、酒莊名字的標識,最後塗上石蠟、矽膠,即為成品。其間風幹的尺度、消毒的程度等操作,直接決定了塞子的各科成績,也直接決定了木塞味的出現與否。
用天然軟木塞封存的葡萄酒中上座率高達2%~5%的木塞味是其一個致命的缺點。一份劣質葡萄酒氣味的專業資料這樣定義木塞味的各種表現和原因:比如橡木樹皮上有黃色斑點,在製作時沒有風幹好,或者軟木塞上有裂縫(所以酒瓶要橫放,就是為了防止軟木塞過度幹燥產生裂縫從而使酒體過度氧化而壞掉),依次會產生諸如腐爛、臭水和焦油種種不好聞的氣味;不過90%的木塞味是酒聞起來的發黴的味道,其成因學界普遍推測是消毒過程中必需使用的含氯產品,從而形成一種名為TCA的化學物質,此物是木塞黴味的罪魁禍首。
但是,雖然有比例不算低的木塞汙染的威脅,需要陳釀的好酒們仍然選擇天然軟木塞來陪伴伊們成長的歲月,天然軟木塞有一種自然的力量,使好酒在瓶中的發展缺之不可。另外,法國的原子能委員會(Commissariat àl’énergie atomique)發明了一種用“超臨界狀態的CO 2”來萃取天然軟木塞中這種令人討厭的物質的方法——其實這個玄乎的二氧化碳狀態早已用於無咖啡因咖啡的生產,如今已經有保證100%沒有木塞黴味威脅的橡木塞生產出來並且使用,比如阿爾薩斯一家名為klipfel的廠牌就使用這個西班牙軟木塞牌子DIAM,高科技新型天然軟木塞。除此之外,如今科技釀酒已成自然,有實力的酒莊在購買瓶塞的時候會把樣品送到專門的實驗室去分析化學成分,嚴密防範TCA以及劣質瓶塞的出現。所以天然軟木塞也在逐漸克服自己的缺點,愈加成為陳年老酒的最佳伴侶。
不過再好的軟木塞也就三四十年的壽命,於是老酒需要定期換塞。這方麵的經典例子是在2005年,波爾多左岸列級名莊Chateau Palmer專門派出專家,為澳門葡京大酒店收藏的500瓶1961年份的紅酒換塞。由於1961年是波爾多20世紀最經典的年份之一,也是此莊成名寶作,此例轟動一時,媒體競相報道,也作為酒莊莊主Thomas Duroux的大事記之一,記錄在冊。據記載這批紅酒壞掉的數量極少——以Chateau Palmer的專業,為好酒選擇合適的瓶塞自然不在話下;而以葡京大酒店的財力,以合適的條件存儲紅酒的能力也自然不在話下。
法國橡木桶質量享譽全球,產軟木塞的大國卻是葡萄牙,產量占到全球的一半,著名的Amorim Group,在2007年就占據了全球瓶塞市場的25%。緊隨其後的是占據1/3天下的西班牙,進而是意大利的撒丁島,都是地中海西部和鄰近的大西洋沿岸,大概那裏是最適合產軟木塞的橡木品種生長的地方。